
[Loess Plateau] 在中國北方,長城以南、太行山以西、秦嶺以北,主要包括山西、陝西、以及甘肅、青海、甯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區,面積40萬平方公裡,為世界最大的黃土高原。黃土厚50—180米,氣候較幹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黃土高原礦産豐富,煤、石油、鋁土儲量大
黃土高原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其地理學定義與文化引申義如下:
地理位置與範圍
黃土高原位于中國中部偏北,西起青海日月山,東至太行山,北抵長城,南達秦嶺,橫跨青海、甘肅、甯夏、陝西、山西、河南、内蒙古7省區,面積約30萬-64萬平方千米(因廣義與狹義定義不同)。
地質特征
形成原因
主流學說為“風成說”,即第四紀冰期時,西北季風将中亞沙漠的沙塵搬運堆積,後經青藏高原隆起加劇幹旱,形成廣袤黃土沉積。
自然與人文現狀
在漢語中,“黃土高原”被引申為人才輩出之地,比喻某個領域或地區湧現大量傑出人物。
如需進一步了解生态治理或曆史演變,可參考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專題研究。
黃土高原是指我國中部地區的一個地理區域,其名稱由三個漢字組成。
拆分部首:黃(黑字旁)土(土字旁)高(高字旁)原(原字旁)。
拆分筆畫:黃(12畫)土(3畫)高(10畫)原(10畫)。
來源:黃土高原這個詞源于對該地區地貌的描述。黃土是其主要土壤類型,而高原表示該地區相對于周圍低地來說地勢較高。
繁體字:黃土高原。
古時候漢字寫法:無。
例句:黃土高原地勢平坦,生産豐富的農作物。
組詞:黃土、高原。
近義詞:黃土地帶。
反義詞:平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