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蜑人用以為家的船。《元史·安南傳》:“平章 不忽木 等奏立 湖廣 安南 行省,給二印,市 蜑 船百斛者千艘。”
(2).借指 南海 的艦隊。 清 貝青喬 《酬張太守應雲》詩:“蜑船飄忽蜃樓幻,請把君詩弔國殤。”
“蜑船”是中國古代與南方少數民族“蜑人”(又稱“疍民”)相關的水上交通工具或居住船隻,具體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基本定義
蜑船是蜑人(疍民)用于居住和生活的船隻,具有“以船為家”的特點。蜑人作為古代南方水上族群,長期生活于沿海或内河,船隻既是交通工具,也是住所。
曆史用途
根據《元史·安南傳》記載,元代曾“市蜑船百斛者千艘”,用于軍事或運輸,說明其載重能力較強,可能被官方征用。宋代蘇轼在書信中提及蜑舟質量參差,部分船隻“牢穩可恃”,部分則“多不堪”,反映其實際使用中的差異。
引申含義
該詞在特定語境中可借指“南海艦隊”,可能與蜑人活躍于南方水域有關,但此用法較為罕見。
關聯文化
蜑船與疍民文化緊密相連,體現了古代水上族群的生活方式。現代粵語中“疍家”一詞仍指代傳統水上居民,其船隻形式多樣,包括漁船、運輸船等。
蜑船既是蜑人生活的重要載體,也在曆史中承擔過軍事、運輸功能,其名稱與文化背景反映了古代中國南方水域族群的獨特生态。
《蜑船》是一個漢字詞語,多用于古代文學作品中,具有寓意和象征的含義。它指的是一種神秘的船隻,常用來比喻人生旅程中艱難和無法預料的變化。蜑船也可以表示一個人在人生道路上的漂泊與彷徨。
《蜑船》的部首是蟲,總共有11個筆畫。
《蜑船》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它最早出現在唐代文人杜牧的《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中,其中有一句:“對船中夜語,雲我與師唱和。卧看明月,起對幽憂,野蟲隨吹隔籬霧。” 這句詩中的“野蟲隨吹隔籬霧”即指蜑船。
在繁體字中,“蜑船”以「蜑」和「船」組成。
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和現代有所不同,所以《蜑船》在古時候的寫法略有區别。在古代,「蜑船」的寫法為「蟾船」。
1. 在他的詩歌作品中,他常常借用蜑船來比喻人生的曲折。
2.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迷失在蜑船中的人的心情。
組詞:蟾宮折桂、舟楫蟾宮(即蜑船)、蟾宮折桂
近義詞:行舟、徜徉海上、白帆遠影
反義詞:歸舟、安定泊岸、歸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