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樹國的意思、樹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樹國的解釋

(1).古代指分封或臣屬之國。《晏子春秋·問上八》:“彼 周 者, 殷 之樹國也。”《晉書·劉頌傳》:“且樹國苟固,則所任之臣,得賢益理,次委中智,亦足以安。”

(2).謂建立藩國。《漢書·賈誼傳》:“夫樹國固必相疑之勢,下數被其殃,上數爽其憂,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 顔師古 注引 鄭氏 曰:“今建立國泰大,其勢固必相疑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樹國"是古代漢語中的政治術語,指封建制度下君主分封諸侯建立邦國的行為。該詞由"樹"與"國"複合構成,"樹"取建立、樹立之義,"國"指諸侯封地,《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封建時代天子分封諸侯,使其建立邦國"(來源:《漢語大詞典》第4卷,商務印書館)。其核心内涵包含三個層面:

一、權力象征體系 古代帝王通過"樹國"确立中央與地方的統屬關系,《漢書·賈誼傳》載"樹國固必相疑之勢",強調分封制下中央需保持對諸侯的威懾力。這種制度肇始于西周時期"封建親戚,以藩屏周"(來源:《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通過血緣紐帶構建政治共同體。

二、行政建制程式 具體實施包含三個步驟:首先由天子頒布冊命文書,其次舉行賜土授民儀式,最終完成宗廟社稷的立國典禮。《周禮·春官》記載"乃建王國焉",鄭玄注"建,立也,立王國若今之封諸侯也"(來源:中華書局《周禮注疏》),完整呈現建制流程。

三、曆史語義演變 秦漢以降,隨着郡縣制推行,"樹國"漸轉為抽象政治概念。王夫之《讀通鑒論》提出"樹國本以安天下",詞義擴展至治國理政的根本方略(來源:中華書局《讀通鑒論》卷三)。現代漢語中該詞已不作為獨立詞條使用,僅見于曆史文獻研究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樹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一、基本釋義

  1. 古代分封或臣屬之國
    指通過分封制度建立的附屬國或藩屬國。例如《晏子春秋·問上八》提到“彼周者,殷之樹國也”,說明周朝曾是殷商的分封屬國。

  2. 建立藩國
    強調“樹”的動詞性,即分封、建立藩國的行為。如《漢書·賈誼傳》記載:“夫樹國固必相疑之勢”,顔師古注解為“建立國泰大,其勢固必相疑也”。


二、詞源與結構


三、語境應用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文言語境,例如:


四、現代延伸

現代漢語中,“樹國”偶爾用于人名,取“樹立國家抱負”的寓意(參考),但作為獨立詞彙已較少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

白螭寶甕不成才孱踈誠虔赤鼻垂線的耗德惠雕摩滌盥頓昧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反常膨脹覆傘拊心趕程高絙伎挌鬭勾手故婦黑塔窟鑉鑪橫挑鼻子豎挑眼會晤渾敦節度金距列柏獵客懔懔廪秩榴房麥糟彌漫彌迤奈緣排歌佩服鼙婆倩俏佥允栖苴傾詭耆英容氣盛迹石舫順應隨鄉入鄉瑣服溯源添鹽着醋童牛投竄圍捕無抵扛無啥相為命小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