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裒割。搜刮。藝,同“ 蓺 ”。《新唐書·杜兼傳》:“尋擢 河南 尹……所至大殺戮,裒藝財貲,極耆欲。適幸其時,未嘗敗。”
“裒藝”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如下:
基本釋義
拼音為póu yì,意為“搜刮、聚斂財物”。其中“裒”指聚集,“藝”通“蓺”(古同“刈”),表示收割、獲取,兩字組合引申為通過強制手段掠奪財富。
詞源與古籍例證
該詞出自《新唐書·杜兼傳》:“所至大殺戮,裒藝財赀,極耆欲。”,描述唐代官員杜兼在任期間通過暴力手段斂財的行為,帶有明顯貶義。
結構與用法
“裒藝”為并列結構,屬于文言詞彙,現代漢語已極少使用。其同義表達有“裒斂”“搜刮”等,反義詞則如“散財”“布施”等。
補充說明
“藝”在古漢語中本義為種植(如《說文解字》:“藝,種也”),後衍生出技能、藝術等含義。但在“裒藝”中,“藝”因通假關系需結合語境特殊理解。
建議:該詞多見于曆史文獻,現代使用建議标注出處或加引號,避免歧義。如需研究具體語境,可查閱《新唐書》相關篇章。
裒藝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取長補短,互相補足的藝術。常用來形容人們相互學習、互相取長補短。這個詞可以解釋為互相借鑒、互相學習的一種方式。
裒藝的部首為衣,共有11個筆畫。
裒藝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荀子·勸學》一書中,由古代思想家荀子所創造。繁體字對應為「裒藝」。
在古代,「裒藝」這個詞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裒」字右側的「象」旁字寫作「象旁」,「藝」字的「讠」旁字寫作「言旁」。
1. 各國文化交流,能夠讓各方裒藝、互鑒。
2. 古代文人常常通過與他人交流,以裒藝取長。
組詞:技藝、技術、藝術
近義詞:互相學習、互相取長補短
反義詞:獨立發展、孤立學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