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老脾氣;舊日或平素的舉止神态。《後漢書·逸民傳·嚴光》:“ 光 不答,乃投劄與之,口授曰:‘ 君房 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懷仁輔義天下悅,阿諛順旨要領絶。’ 霸 得書,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 宋 葉適 《故大宗丞高公墓志銘》:“公由此坐廢,即復具野航,出沒圩圲如其故态,不少介吝。” 郭沫若 《李白與杜甫·杜甫的門閥觀念》:“ 高宗 李治 都屢次地告戒他,但不改故态。”
(2).泛指從前的狀況。 宋 陸遊 《跋<花間集>之二》:“會有倚聲作詞者,本欲酒間易曉,頗擺落故态,適與六朝跌宕意氣差近,此集所載是也。” 老舍 《老張的哲學》第四五:“這段故事的時期,大概在 ************ 八6*九6*年到十一二年之間,到現在我寫這個故事,一切局面已經不是前幾年的故态。”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故态漢語 快速查詢。
故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舊日的情形或态度,多用于描述人或事物恢複原有的、通常帶有某種習慣性或本性特征的狀态。以下從詞典角度分層解析:
舊日的情狀或态度
指過去一貫的行為方式、性格表現或事物原有的形态。常與“複萌”連用為“故态複萌”,強調舊習氣重新出現。
例:他戒賭半年後,近日又故态複萌。
本性的自然流露
隱含對某種固有特質(常含貶義)的指代,如懶散、輕狂等難以改變的習慣。
例:縱經規勸,其傲慢故态仍未收斂。
構字解析
“故”本義為原因、舊事(《說文解字》:“故,使為之也”);“态”指姿态、情狀(《說文》:“态,意也”)。二字合稱,強調“舊有之狀”。
古籍用例
《後漢書·逸民傳》載“故态狂奴”,以“故态”形容狂放不羁的本性,體現其曆史用法中的批判色彩。
固定搭配
語境特征
多用于書面語及正式評論,常見于社會批評、行為心理學等領域,暗含對“積習難改”的無奈或諷刺。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定義:“舊日的情形或态度。”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出版。
《漢語大詞典》
引清·黃宗羲《陳葦庵年伯詩序》:“一遇故态,勃然而興。”佐證其曆史語義。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版。
《古代漢語字典》
解析“态”字本義為“姿态”,引申為“習性”,與“故”結合強化時間延續性。
來源:中華書局,2005年修訂版。
魯迅《書信集·緻鄭振铎》:
“然故态殊不稍減,亦可歎也。”
此處“故态”批判舊文化勢力頑固存續,體現詞彙的批判性應用。
參考文獻
“故态”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舊日的舉止态度
指一個人過去或平素表現出的脾氣、神态或行為方式。例如《後漢書·逸民傳·嚴光》中記載,漢光武帝劉秀稱嚴光為“狂奴故态”,形容他放蕩不羁的舊日性情。
泛指過去的狀況
也可用于描述事物從前的狀态或情形,如宋代陸遊在《跋<花間集>》中提到的“擺落故态”。
總結來看,“故态”既可用于形容人的性格特質,也可指代事物曆史狀态,常見于文學和曆史文獻中。若需更多用例,可參考《後漢書》或相關成語詞典。
凹面鏡抱蔓摘瓜北道避影匿形部率殘蕩掣掣洩洩成群結隊樗雞出器出震村務電暈恩奬鳳眼伏樁慣家诖僞孤老院孤松黑貨黑蛇河潤鴻卓黃金縷檢放剪迹傑異淨跨度苦雨凄風兩腳規李東陽苓龜禮遇龍帷面議麋臘木闆書淖湴拿準破調遣将征兵潛值耆定清福青莎奇遇曲證人伴任勞食雞肋十月朝思過蘇坐彤辇頑狠五痔相信顯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