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惡人。 明 王世貞 《說部·左逸》:“我 昭王 之南狩,爾實苞藏其禍心,鳩其蟊蜮,以震驚侍衛。”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莅任·設内外號簿》:“至于逃盜乃害民之蟊蜮。”
“蟊蜮”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合成詞,由“蟊”和“蜮”兩個古代害蟲名稱組合而成,常用來比喻暗中害人或危害社會的惡勢力。以下是詳細解釋:
蟊(máo)
指吃農作物根部的害蟲,如《詩經》中“去其螟螣,及其蟊賊”。後引申為比喻危害國家或人民的壞人,如“蟊賊”指禍國殃民者。
蜮(yù)
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秘生物,又稱“射工”“短狐”。據《博物志》等記載,蜮形似鼈、三足,潛伏水中,能口含沙粒射人或人影,被射中者會生瘡甚至死亡,故有成語“含沙射影”。古人認為蜮是南方淫邪之氣所生,象征陰險暗害。
“蟊蜮”合用多見于古籍,強調雙重危害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蜮的生态特征,可參考《博物志》《搜神記》等古籍記載。
《蟊蜮》是一個獨特的字,它是指一種生活在水中的動物。蟊蜮的形态類似于蝦,身體細長,背部有許多細小的刺。這種動物主要栖息于淡水湖泊、河流和水塘中,喜歡在泥濘的底層尋找食物。
《蟊蜮》字共有20個筆畫,由蟊(蟲)和蜮(魚)兩個部首組成。
《蟊蜮》是一個古代漢字,早在《康熙字典》中就能見到。它的發音為“mǐ yú”,但是由于蟊蜮這種動物已經相對稀少,所以現代漢語中已經很少使用這個字了。
在繁體中,《蟊蜮》的書寫方式與簡體并無不同。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存在一定的差異。根據古代字形,蟊的形态更加像蟲子,而蜮的形态則更加像魚。所以,在古時候,蟊蜮的形狀可能會稍有不同。
1. 她用漁網捕捉了一隻蟊蜮。
2. 在湖泊中遊泳時,他突然感覺到一陣蟊蜮的觸摸。
由于這個字在現代漢語中已經較少出現,所以與之相關的組詞較少。
由于蟊蜮這個動物較為特殊,所以在現代漢語中很難找到與之意義相近或相反的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