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嶺 南。《後漢書·馬援傳》:“ 援 将樓船大小二千餘艘,戰士二萬餘人,進擊……斬獲五千餘人, 嶠 南悉平。” 唐 柳宗元 《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記》:“凡 嶠 南之山川,達于海上,於是畢出,而古今莫能知。” 宋 唐庚 《長沙示甥郭聖俞》詩:“勿畏 嶠 南熱,我清物自寒。”
“峤南”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qiáo nán,其核心含義指五嶺以南的地區,即傳統地理概念中的嶺南(今廣東、廣西及越南北部一帶)。以下是詳細解釋:
地理指向
在古籍中,“峤”特指五嶺(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越城嶺),因此“峤南”即五嶺以南的廣袤區域,如《後漢書·馬援傳》載“嶠南悉平”,唐代柳宗元《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記》中“凡嶠南之山川”等均為此意。
文化語境
該詞常用于古代詩文,體現中原視角下的南方地域劃分。例如宋代唐庚詩雲“勿畏嶠南熱”,以地理氣候特點代指嶺南地區。
“峤”的讀音與含義
“峤南”是古代對嶺南地區的地理稱謂,需結合“峤”字的高山意象及五嶺分界背景理解。
峤南(qiào nán)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峤”和“南”。
首先,我們來拆分一下這個詞的部首和筆畫。部首是指一個漢字中具有主導意義的那個部分。在“峤南”中,部首分别是“山”和“土”,表示與山有關的意思。筆畫是指一個漢字由幾筆構成。在“峤南”中,“峤”由十三筆構成,“南”由三筆構成。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在古代,峤南一詞是用繁體字寫成的。繁體字是漢字演變發展的結果,它在形态上比簡體字更加繁複。所以,峤南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嶮南」。
在古時候,峤南的漢字寫法也有所不同。古代的寫法是「峤㧏」。這種寫法比現代的寫法更加繁瑣,不太便于書寫和閱讀。
以下是峤南這個詞的例句:
峤南的組詞有峤南山、峤南地區等。與峤南相關的近義詞有南方、南部,反義詞有峤北、北方。
綜上所述,峤南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峤”和“南”兩部分組成。它源于古代漢字繁體字的寫法,現代的寫法是「峤南」。這個詞可以用在描述地理位置、方向等方面,與它相關的詞彙有峤南山、峤南地區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