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殘缺。 清 曾國藩 《<朱慎甫遺書>序》:“其僅存者,又或闕殘,難令完整。” 嚴複 《譯<天演論>自序》:“二千年來,士狥利祿,守闕殘,無獨辟之慮。”
阙殘(quē cán)是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構詞法和曆史文獻兩個角度分析:
本義解析
根據《漢語大詞典》,“阙”指缺失、不完整,“殘”表示破損、剩餘部分。兩字組合後,“阙殘”原指書籍、文獻或器物因年代久遠、保存不當導緻的殘缺不全狀态。例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記載的“舊本阙殘”,即描述古籍版本缺失。
引伸義與文獻例證
在《辭源》中,“阙殘”被引伸為事物因外力破壞或自然損耗形成的非完整形态。如《漢書·藝文志》提到“書缺簡脫”,即通過“阙殘”現象反映文獻流傳中的損耗。宋代文人筆記亦用該詞形容碑刻文字漫漶難以辨識的狀态。
現代漢語使用
現代語境下,“阙殘”多用于學術領域,特指古籍校勘或文物修複中發現的缺損現象。例如敦煌學研究常引用“卷軸阙殘”描述寫本保存狀況。該詞區别于“殘缺”,更強調因曆史原因形成的系統性缺失,而非單純物理損壞。
“阙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多用于描述古籍、文物或思想的殘缺狀态,如“阙殘的文獻”“阙殘的碑刻”等。
部分網頁注音為“què cán”,但結合詞義及權威來源,“阙”在此處應讀作“quē”(同“缺”),需注意區分。
隘門襃冊巴山虎兵人殘替差任赤倮垂露書炊人大關等道等身圖低隘鈍直額度反手可得負極狗舌歡忭悔婚江國肩披鑒曲椒壼假助井底禁囿糾雜蠟帛書爛烨淩躐領諾淪謝末利陪責品酒憩泊秦娥青鐵糗芳七星闆人後喪膽銷魂升朝官勝迹深宏蝨瘕輸氣輸卒松土素組天緣亭閣統貫徒囚外使微微了了穩打穩溫恤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