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bris;rubble] 破碎的磚瓦
這一帶屢遭轟炸,成了一片瓦礫
(1).破碎的磚頭瓦片。亦以形容荒廢頹敗的景象。《呂氏春秋·樂成》:“ 禹 之決江水也,民聚瓦礫。” 唐 皮日休 《南陽》詩:“廢路塌平殘瓦礫,破墳耕出爛圖書。” 清 閻爾梅 《題劍閣》詩:“徧地頭顱生鬼火,空村瓦礫絶人煙。” 楊朔 《春在朝鮮》:“還記得有一夜我乘車路過 平壤 ,瓦礫場上忽然從播音器裡傳出雄壯的歌聲。”
(2).比喻無價值的東西。《朱子語類》卷一二六:“佛家偷得 老子 好處,後來道家卻隻偷得佛家不好處。譬如道家有箇寶藏被佛家偷去,後來道家卻隻取得佛家瓦礫,殊可笑也。”
“瓦礫”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破碎的磚瓦或碎石塊,常用于描述廢墟或破敗景象。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構成
具體含義
古籍引用
現代用法
“瓦礫”一詞既具象又抽象,既描述物質碎片,也承載曆史與文學中的破敗意象。需注意語境選擇具體或比喻含義。
瓦礫是指建築物或磚石等物體損毀後的殘片、碎塊。通常是指房屋倒塌或拆除後留下的廢墟。
瓦礫的部首是“瓦”和“石”,其中“瓦”部意為陶瓷器皿,“石”部意為石頭。總共有10畫。
瓦礫一詞源于唐代,最早記載在《文選·林則徐書》,指的是牆垣傾圮後的碎石磚瓦。
瓦礫的繁體字為「瓦礫」。
根據《說文解字》,古時候漢字寫作「瓦鬲」,其中「鬲」為破碎的意思。
1. 我們在地震後看到了滿地的瓦礫。
2. 拆除後,廢墟裡堆滿了瓦礫和殘骸。
3. 市政府正忙着清理被史詩級台風摧毀後留下的瓦礫。
組詞:瓦礫堆、瓦礫山、瓦礫場。
近義詞:碎石、破磚。
反義詞:完整、石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