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在寄居地參加科舉考試。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鄉貢》:“爾來鄉貢漸廣,率多寄應,故不甄别於榜中。”《續資治通鑒·宋太祖開寶五年》:“己巳,詔:‘諸道舉人,自今并於本貫州府取解,不得更稱寄應。’”
“寄應”一詞的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主要分為以下兩種解釋:
指在寄居地參加科舉考試的行為。該用法源自五代至宋代:
個别資料認為“寄應”是通過象征或比喻預示其他事物的修辭手法,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曆史文獻,可能與詞語演變或誤傳有關。
存在兩種讀音争議:
建議結合具體文本語境判斷詞義,若涉及古代科舉制度,優先采用第一種解釋。
《寄應》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作動詞。它的意思是向某人發送消息、請求、詢問或通知。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使用寄應與他人進行書信往來。
《寄應》由兩個部分組成:寄(宀,牛)和應(廣,六)。
它的總筆畫數共計11劃,其中寄部分3劃,應部分8劃。
《寄應》的來源較為明确,出自中國古代的《論語》。它是孔子與他的學生曾子之間的一段對話。曾子對孔子說:“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孔子對他的回答是:“‘寄言于四方,運雜于九州,舍短取長,吾知其能行之也。’”。
《寄應》的繁體字形狀和拆分部首一樣,隻是書寫風格稍有不同。
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會因時間和地域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因此,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和現代略有差異。《寄應》在古代的書寫形式可能略有變化,但基本上與現代相同。
1. 他給我寄應了一封信,告訴我他的近況。 2. 我寄應校長詢問了關于入學手續的事情。
1.寄信:遞送信件給對方。 2.應答:回答、回應。 3.寄語:通過話語或書信傳達祝福或勸告。
1.寄托:寄予、寄放、寄予希望。 2.通知:告知、宣布、通告。
1.收到:接收、獲得、得到。 2.忽略:不理睬、置之不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