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古代圖書四大類中第二大類的名稱。又稱乙部。 宋 晁公武 《郡齋讀書志》卷二上:“史部,其類十有三。”參見“ 四部 ”。
“史部”是中國古代圖書四部分類法(經、史、子、集)中的第二大類,又稱“乙部”,主要收錄各類曆史著作。以下是詳細解釋:
史部是古代文獻分類的核心類别之一,與經部(儒家經典)、子部(諸子百家)、集部(詩文總集)并列。其核心功能是系統整理和保存曆史文獻,涵蓋從官方正史到地方志的各類曆史記錄。
史部不僅是曆史研究的資料來源,也反映了中國古代對曆史記錄的系統化整理。例如,唐代史學家劉知幾在《史通》中強調史書編纂的規範性。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書目或分類細節,可參考《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等權威文獻。
《史部》是中國古代文獻分類的一大部分類别,指的是記述曆代各種史書和編年體史料的文獻。它包括了編纂史書、編年體史料、世語、野史等内容,是古代曆史學的重要資源。
《史部》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口”和“個”,拆分後的筆畫總共是五畫。
《史部》這個分類名稱最早出現在明代,明代官修《永樂大典》中首次将曆史文獻分為經-史-子-集四大部類。明代後,這個分類體系沿襲至今。
在繁體字中,「史部」這個詞的寫法并沒有太大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史”字的寫法稍有不同,常常加上一點(丶)在上面,如「㐧」。而“部”字的寫法則比較固定,沒有太多變化。
明代的一部重要史書《資治通鑒》被歸為《史部》之列。
史學、史料、史書、史記。
曆史文獻、曆史資料。
經部、子部、集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