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催徵的意思、催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催徵的解釋

催促征收田賦租稅。 宋 樂史 《太平寰宇記·嶺南道十二·智州》:“管 文 、 蘭 、 鎮寧 、 撫水 等四州最偏僻遠者。所入賦租, 宜州 差人去催徵。”《明史·食貨志二》:“既而諭德 顧鼎臣 上錢糧積弊四事:一曰察理田糧舊額……二曰催徵歲辦錢糧。”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錢穀·總論》:“夫有司之職,大要錢穀為重。而錢穀之重祗在催徵、比較、拆貯、解給與漕項收兌數者而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催徵(cuī zhēng)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語用色彩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指官方對民衆實施強制性征收行為,尤指賦稅、糧食等物資的催促與征調。該詞由“催”(督促)和“徵”(征收)兩個語素構成,體現權力機構與民衆間的強制性經濟關系。

根據《漢語大詞典》(1997年版)釋義,催徵特指“官府催促征收賦稅”,其詞性為動賓結構,常見于古代公文及曆史文獻。例如《明史·食貨志》載:“州縣官吏催徵錢糧,多違時限”,此處“催徵”明确指向稅收的強制性執行流程。

從語義演變角度考察,“催徵”在現代漢語中已逐漸被“催繳”“征收”等詞替代,但仍保留在特定曆史研究及古籍引述場景。其近義詞包括“課稅”“征斂”,反義詞則為“蠲免”“豁免”。值得注意的是,“徵”作為繁體字,在當代大陸規範用字中多寫作“征”,但“催徵”作為固定詞組仍保留原字形以符合曆史語境。

詞語構成分析中,“催”含時間緊迫性,“徵”則強調法律效力,二者疊加凸顯公權力的單向實施特征。該詞在《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中被列為“政令類”詞彙,印證其與古代行政體系的密切關聯。

網絡擴展解釋

“催徵”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cuī zhēng(注意:部分網頁标注為“cuī zhǐ”為錯誤發音),其核心含義是催促征收稅款或田賦,尤其指古代政府對賦稅的強制性征收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催徵”指政府或相關部門通過強制性手段催促納稅人繳納賦稅或田賦,強調征收的緊迫性和力度,常見于古代稅收制度中。


二、曆史背景與執行方式

  1. 征收對象
    主要為田賦租稅,是古代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
  2. 執行流程
    • 唐代以後:官府派差役向糧戶發放納賦通知單,限期繳納(如“由吏胥經手,派差役将通知單交給糧戶”)。
    • 逾期處理:對未按時繳納的貧弱糧戶采取拘捕、拷打等嚴厲手段,甚至追加利息和路費等額外費用。
  3. 文獻記載
    如宋代《太平寰宇記》提到宜州派人催徵智州賦稅,清代《福惠全書》也強調“催徵”是地方官職責的核心。

三、使用場景


四、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賦稅制度,中提到的《太平寰宇記》《福惠全書》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凹凸花百口同聲輩類迸絶變産采補茶飯無心超隽城阿宸輿吃剌剌春柔雛尾毳褐麤頑墊補谛審東厮放廢風樹腐蝕劑告詞挂相貴素锢囚孤戍含金量汗竹何暇和議鴻毛泰山後起之秀花壇禍變藿香嫁出門的女,潑出門的水賤身簡子藤叽咕車旌顯訣去堀礨巒岡撚酸青年心理學青睜棄疑去官三紅秀才善女人山薮書公順陽屬玉觀填堵鐵卧單通論推許湘江竹隙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