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催徵的意思、催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催徵的解釋

催促征收田賦租稅。 宋 樂史 《太平寰宇記·嶺南道十二·智州》:“管 文 、 蘭 、 鎮寧 、 撫水 等四州最偏僻遠者。所入賦租, 宜州 差人去催徵。”《明史·食貨志二》:“既而諭德 顧鼎臣 上錢糧積弊四事:一曰察理田糧舊額……二曰催徵歲辦錢糧。”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錢穀·總論》:“夫有司之職,大要錢穀為重。而錢穀之重祗在催徵、比較、拆貯、解給與漕項收兌數者而已。”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催徵”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cuī zhēng(注意:部分網頁标注為“cuī zhǐ”為錯誤發音),其核心含義是催促征收稅款或田賦,尤其指古代政府對賦稅的強制性征收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催徵”指政府或相關部門通過強制性手段催促納稅人繳納賦稅或田賦,強調征收的緊迫性和力度,常見于古代稅收制度中。


二、曆史背景與執行方式

  1. 征收對象
    主要為田賦租稅,是古代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
  2. 執行流程
    • 唐代以後:官府派差役向糧戶發放納賦通知單,限期繳納(如“由吏胥經手,派差役将通知單交給糧戶”)。
    • 逾期處理:對未按時繳納的貧弱糧戶采取拘捕、拷打等嚴厲手段,甚至追加利息和路費等額外費用。
  3. 文獻記載
    如宋代《太平寰宇記》提到宜州派人催徵智州賦稅,清代《福惠全書》也強調“催徵”是地方官職責的核心。

三、使用場景


四、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賦稅制度,中提到的《太平寰宇記》《福惠全書》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催徵

催徵是一個漢字詞彙,指的是迫使收取,追繳或征收某種費用或稅款。該詞由“催”和“徵”兩個字組成。

“催”的拆分部首是“人”,它的筆畫數為9。而“徵”的拆分部首是“彳”,它的筆畫數為14。

“催”字來源于古代的甲骨文,形狀類似于 “罪”字。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催字的寫法變化較小。例如,秦碑的字形為“催”字繁體字是“催”,比較簡化的繁體字寫作“催”。

例句:

1. 公司催徵欠款。

2. 政府正在催徵稅款。

組詞:

1. 催告:迫使某人做某事的通知或要求。

2. 催促:迫使某人快點做某事。

3. 催眠:通過誘導睡眠來治療或放松身心。

近義詞:

1. 催收:與催徵同義,指追繳(欠款)。

2. 征收:指政府或組織從個人或企業收取稅款、費用。

反義詞:

1. 免徵:免除征收某種費用或稅款。

2. 拖欠:違約不履行付款義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