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制的僧衣。 唐 趙璘 《因話錄》卷五:“有士人退朝,詣其友生,見衲衣道人(僧人)在坐,不懌而去。他日,謂友生曰:‘公好衣毳褐之夫,何也?吾不知其賢愚,且覺其臭。’友生應曰:‘毳褐之臭,外也……吾視毳褐,愈於今之朱紫遠矣。’” 宋 葉適 《孟達甫墓志銘》:“麤糲適口而膏粱疏,毳褐附身則綺紈贅矣。”參見“ 毳衲 ”、“ 毳客 ”。
“毳褐”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用于指代僧人穿着的毛制粗衣。以下為詳細解釋:
指僧人穿着的毛料外衣,屬僧袍的一種。其材質和形制體現了佛教僧侶簡樸的修行生活。
唐代佛教盛行,毳褐成為僧人身份的象征。士大夫階層對其态度存在分歧:一方面認為其粗鄙,另一方面則借其諷喻官場虛榮,反映了當時儒釋觀念的碰撞。
該詞多用于文學作品中,通過僧衣與官服的對比,表達對超脫世俗、返璞歸真境界的推崇。
《毳褐》是一個常用于古代文獻中的詞語,它是指絨毛似毛發的褐色衣料。這種衣料由于材質柔軟綿密,可以用來制作服裝和寝具等。
根據《康熙字典》,《毳褐》的拆分部首為“糸”(絲字底部表示繩索形狀的部首),共有16個筆畫。
《毳褐》一詞最早來源于《左傳》,這是一部自春秋戰國時代流傳下來的史書。在該書中,描述了一種由細毛織成的褐色衣料,被稱為《毳褐》。
《毳褐》的繁體字為「毳褐」。
在古代,由于文字發展的變遷,造成了一些字形的改變。根據古籍資料記載,早期的《毳褐》字寫作「毳彆」,通過不斷演變,最終形成了現代的字形。
1. 他的衣着整潔,穿着一件質地柔軟的毳褐。
2. 她一身毳褐,穿上後顯得文雅端莊。
1. 絨毛:指柔軟的毛發。
2. 衣料:指用于制作衣服的材料。
3. 織成:指通過織造工藝制成。
4. 服裝:指穿在身上的衣物。
1. 絨布:指織有短絨的布料,與毳褐在材質上相似。
2. 羊絨:指從山羊身上剪下的絨毛,也是一種柔軟的材料。
1. 光亮:指沒有絨毛、光滑亮麗的材質。
2. 硬質:指硬度較高、不柔軟的材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