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麄頑”。粗疏愚頑。 明 唐順之 《答張甬川尚書書》:“ 順之 麄頑非畜德之器,迂疎非適用之才。”
“麤頑”是一個古代漢語複合詞,由“麤”和“頑”二字組成,常用于描述人物性格或行為特征。根據《漢語大詞典》,“麤”同“粗”,本義指獸類皮毛粗糙,引申為粗疏、不精細;“頑”原指未雕琢的玉石,後衍生出愚鈍、固執之意。二字組合後,“麤頑”多指粗魯愚鈍、頑固不化的品性。
在古籍中,“麤頑”常與人物品行關聯。例如《宋史·李沆傳》記載:“性麤頑,不習禮文”,形容某人舉止粗野且不通文墨。明代《醒世恒言》亦用“麤頑之輩”代指未受教化的愚民群體。
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在研究古典文獻或創作曆史題材作品時仍具價值。其詞義層次包含三重内涵:外在行為的粗放性、内在智識的欠缺性,以及性格層面的頑固性,需結合具體語境進行解析。
“麤頑”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結合字形和文獻用例綜合解析:
字義拆解
整體含義 兩字組合後,“麤頑”形容人粗疏愚鈍且固執,多用于古漢語語境。例如明代唐順之在書信中自謙“麤頑非畜德之器”,即表達自己性格粗率愚鈍,難成德才兼備之人。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常見于古籍或仿古文本。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用“粗魯愚鈍”“冥頑不靈”等替代詞。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漢典》等工具書中的古典釋義,或結合《說文解字》分析單字源流。
報贶卑之無甚高論摽舉髀骨岔道钗股篆乘禦窗帷廚監初秋貳虞繁華子廢話飛衛風麗拊摩耕犂狗生角後半晌諱谀迦老解齋快志來弗及郦其六賊羅拜漭濫馬慵立仗馬帳沒事迷迷愣愣瓢樽皮具戗面,戗面兒慶煖秋汛任情榮幹宂鬧石孽獸材聳肩曲背宿本筍籮淟然頹傷豚蹏旺發完絜翫日愒月韋鞲文章伯先不先鄉兄小腸疝氣謝告稀朗新春辛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