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山深林密的地方。《左傳·宣公十五年》:“川澤納污,山藪藏疾。” 漢 馬融 《廣成頌》:“乃儲精山藪,歷思河澤。” 明 劉基 《郁離子·枸橼》:“鳥獸以山藪為家,而豢養於樊籠之中,非其情也。”
(2).山林與湖澤。《後漢書·梁冀傳》:“多拓林苑,禁同王家,包含山藪,遠帶丘荒,周旋封域,殆将千裡。”《文選·盧谌<贈劉琨一首并書>》:“大雅含弘,量苞山藪。” 張銑 注:“言量度廣遠,可以苞括山藪。”
(3).猶言山野草莽。與“朝廷”、“廊廟”相對。《後漢書·謝弼傳》:“臣山藪頑闇,未達國典。”《三國志·魏志·管甯傳》“既已西渡,盡封還之” 裴松之 注引 晉 傅玄 《傅子》:“唯陛下聽野人山藪之願,使一老者得盡微命。”《南齊書·明僧紹傳》:“山藪之人,政當鑿壞以遁,若辭不獲命,便當依 戴公 故事耳。”
“山薮”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角度解析:
自然地理特征
指山林與湖澤并存的自然環境,尤其強調山深林密、水草豐茂的偏僻地帶。例如:“虎豹藏于山薮”形容野獸栖息于深山沼澤中()。
社會文化隱喻
與“朝廷”“廊廟”相對,代指遠離政治中心的民間或隱逸之地,如描述隱士“遁迹山薮”,或比喻未被世俗侵染的淳樸環境。
引申含義
在古籍中偶爾引申為人或事物聚集之處,但此用法較罕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補充說明:該詞屬書面用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于文學作品或曆史文獻中。如需更權威的釋義,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專業辭書。
《山薮》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山中的叢生草木”。山薮可以指山區茂密的植被,也可以泛指山林中的雜草和灌木。
《山薮》的第一個字“山”是一個獨體字,它的部首是“山”,筆畫數為3;第二個字“薮”是由“艹”作為部首,筆畫數為16。
《山薮》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詩經》中,其中的一首刺貪的詩,開頭即寫到“山有之薮,隰有之荻”。薮在這裡指的是蒲草叢生的濕地,象征着世間的貪欲和不正之事。
在繁體字中,山薮的寫法為「山藪」,保留了字義和發音的一緻性,隻是筆畫的書寫方式稍有不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山薮的字形稍有不同。以《康熙字典》為例,字形為「山茲繩去聲。與芻同。」其中茲表示聲調,與芻表示同音。
1. 山薮深處,雜草叢生,顯得茂盛而生機勃勃。
2. 他常常隱居在山薮之中,享受大自然的甯靜與清新。
組詞:山谷、山峰、山坡、薮澤、薮中等。
近義詞:叢林、草木繁茂、密林。
反義詞:空地、荒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