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催徵的意思、催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催徵的解释

催促征收田赋租税。 宋 乐史 《太平寰宇记·岭南道十二·智州》:“管 文 、 兰 、 镇寧 、 抚水 等四州最偏僻远者。所入赋租, 宜州 差人去催徵。”《明史·食货志二》:“既而諭德 顾鼎臣 上钱粮积弊四事:一曰察理田粮旧额……二曰催徵岁办钱粮。”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总论》:“夫有司之职,大要钱穀为重。而钱穀之重祗在催徵、比较、拆贮、解给与漕项收兑数者而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催徵(cuī zhēng)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语用色彩的复合动词,其核心含义指官方对民众实施强制性征收行为,尤指赋税、粮食等物资的催促与征调。该词由“催”(督促)和“徵”(征收)两个语素构成,体现权力机构与民众间的强制性经济关系。

根据《汉语大词典》(1997年版)释义,催徵特指“官府催促征收赋税”,其词性为动宾结构,常见于古代公文及历史文献。例如《明史·食货志》载:“州县官吏催徵钱粮,多违时限”,此处“催徵”明确指向税收的强制性执行流程。

从语义演变角度考察,“催徵”在现代汉语中已逐渐被“催缴”“征收”等词替代,但仍保留在特定历史研究及古籍引述场景。其近义词包括“课税”“征敛”,反义词则为“蠲免”“豁免”。值得注意的是,“徵”作为繁体字,在当代大陆规范用字中多写作“征”,但“催徵”作为固定词组仍保留原字形以符合历史语境。

词语构成分析中,“催”含时间紧迫性,“徵”则强调法律效力,二者叠加凸显公权力的单向实施特征。该词在《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中被列为“政令类”词汇,印证其与古代行政体系的密切关联。

网络扩展解释

“催徵”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cuī zhēng(注意:部分网页标注为“cuī zhǐ”为错误发音),其核心含义是催促征收税款或田赋,尤其指古代政府对赋税的强制性征收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催徵”指政府或相关部门通过强制性手段催促纳税人缴纳赋税或田赋,强调征收的紧迫性和力度,常见于古代税收制度中。


二、历史背景与执行方式

  1. 征收对象
    主要为田赋租税,是古代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
  2. 执行流程
    • 唐代以后:官府派差役向粮户发放纳赋通知单,限期缴纳(如“由吏胥经手,派差役将通知单交给粮户”)。
    • 逾期处理:对未按时缴纳的贫弱粮户采取拘捕、拷打等严厉手段,甚至追加利息和路费等额外费用。
  3. 文献记载
    如宋代《太平寰宇记》提到宜州派人催徵智州赋税,清代《福惠全书》也强调“催徵”是地方官职责的核心。

三、使用场景


四、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赋税制度,中提到的《太平寰宇记》《福惠全书》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巴旦杏便假饶并翼乘机打刼笞靳创化炊琼爇桂粗丑道听盗械點勘地镜法兰西内战封狐佛火扶接敷蕤高第高馆宫判郭郎子鼾声如雷和均佷强合纵连横泓然皇考僭谈脊皮击石波骏泽聚收康乂口耳并重愧畏连罡骊山墓龙学默籍难于上天疟母泥像扒手飘忽前窝倾诡肉酱释结尸利司辰宿服隧口挺觉童养媳妇退鱼卫星城未牙乡下人小忽雷心腹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