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麤才的意思、麤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麤才的解釋

亦作“麁才”。亦作“麄才”。粗疏而少才學的人。亦指低級武官。 唐 白居易 《赴蘇州至常州答賈舍人》詩:“一别承明三領郡,甘從人道是麁才。” 宋 蘇轼 《和文與可洋州園池·竹塢》:“麄才 杜牧 真堪笑,喚作軍中十萬夫。”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一:“餘以為:此麤才,非大才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麤才(cū cái)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麤”和“才”二字複合而成,其含義需結合字形、字源及古代文獻用例綜合考釋:


一、單字釋義

  1. 麤(cū)

    本義指“行超遠”,引申為“粗糙”“粗疏”“不精”。

    《說文解字·麤部》:“麤,行超遠也。從三鹿。”段玉裁注:“三鹿齊跳,行超遠之意。”後多假借為“粗”,表粗劣、粗略之義 。

    文獻例證:

    《禮記·樂記》:“其聲粗以厲。”鄭玄注:“粗,麤也。”

  2. 才(cái)

    指人的才能、資質。《說文解字》:“才,草木之初也。”段玉裁注:“引申為凡始之稱……人之能曰才。”


二、複合詞“麤才”的語義

“麤才”屬偏正結構,指粗疏淺薄的才能或才能粗疏之人,含貶義,強調才能不足或修養欠缺。

核心語義:


三、古代文獻用例

  1. 《後漢書·文苑傳》:

    “(劉梁)常疾世多利交,邪曲相黨,乃著《破群論》。時之覽者以為‘仲尼作《春秋》,亂臣知懼,今此論足為追補麤才之阙’。”

    注:此處“麤才”指粗疏的治世之才,暗諷時人才能不足 。

  2. 《晉書·阮籍傳》:

    “籍雖不拘禮教,然發言玄遠……鐘會數以時事問之,欲因其可否緻之罪,皆以酣醉獲免。其慎密如此,非麤才可及。”

    注:以“非麤才可及”反襯阮籍的深藏若虛,凸顯“麤才”指淺薄浮躁之人 。


四、語義演變與文化内涵

“麤才”在曆代文獻中多用于:

  1. 自謙之辭:文人自稱才學粗疏(如書信用語)。
  2. 批判語境:指責他人才能不足或治學不精。
  3. 哲學反思:道家與儒家均強調“去麤存精”,如《莊子·秋水》“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暗含對“麤才”的超越追求 。

權威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2.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3. 班固《後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4. 房玄齡《晉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5. 王力《古漢語字典》(商務印書館)

(注:因古籍原版無直接網絡鍊接,引用标注采用通行紙質權威版本。)

網絡擴展解釋

“麤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1. 拼音與基本釋義
讀音為cū cái,原指粗疏而少才學的人。其中“麤”通“粗”,意為粗糙、不精細;“才”即才能、學識,組合後帶有貶義色彩,形容學識淺薄或能力平庸者。

2. 引申含義
在唐代文學中,“麤才”也用于指代低級武官。例如白居易詩中“甘從人道是麁才”暗含自謙或調侃,反映唐代部分文人武将的等級觀念。

3. 用法與例證

4. 字形與結構分析
“麤”由三個“鹿”組成,本義為行路急促(《說文解字》),後通“粗”;“才”指才能,二字結合強化了對“才能不足”的批判性。

該詞兼具對學識能力的否定和對官職地位的暗指,需結合語境理解。現代漢語中已罕用,多見于研究古典文獻或詩詞賞析。

别人正在浏覽...

嬖色赤腫稻芽大智若愚端茂惰貧二坊爾馨幹巴利落攻倒還相合德憍暴家生子伎荷謹案金襖子京都十景機翼俊俏闿爽堪輿陋鄙樓桑裡洛宴皿金磨磚成鏡木紅球袍仗佥壬遣戍起茶趣風蠼螋燃指惹事招非日積月累軟肥濡寫穑民閃色申論受恩爽法説真方死格太龢天財條葉蹄涔鐵杵磨成針童行頭巾戒推收陁崩玩令違詭舞詞弄劄小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