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屬器皿。《新唐書·裴行儉傳》:“帝賜 都支 資産皿金三千餘物,槖駞馬牛稱是。”
“皿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金屬器皿,具體解釋如下:
該詞最早見于《新唐書·裴行儉傳》的記載:
“帝賜都支資産皿金三千餘物,槖駞馬牛稱是。”
意為:皇帝賞賜都支(人名)的財物中包含三千餘件金屬器皿,另有駱駝、馬、牛等牲畜。
部分資料(如)提到“皿金”可形容貪婪之人,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文獻或主流詞典,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新唐書》或權威漢語詞典。
《皿金》是一個名詞詞組,指的是用于制作和裝飾餐具、容器等的金屬材料。
《皿金》的部首是皿(音mǐn),總筆畫數為10畫。
《皿金》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當時金屬加工技術逐漸發展,人們開始使用金屬制作各種用具,并将金屬材料用于餐具和容器的制作。因此,我國古代出現了對這種金屬材料的專用名稱——《皿金》。
在繁體字中,《皿金》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漢字《皿金》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沒有太大差别。
1. 這把餐刀是用精選的皿金制作而成的。
2. 這個古代器皿采用了銅質的皿金材料。
皿具、金器、金質、銀皿、鐵金
金屬、金料、金制品、金質
非金屬、木制品、瓷器、塑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