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蠼螋的意思、蠼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蠼螋的解釋

[earwig] 昆蟲,體扁平狹長,黑褐色,前翅較短較硬,後翅較大較圓,折在前翅下,有些種類無翅,尾端有角質的尾铗,多生活在潮濕的地方

詳細解釋

昆蟲名。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廣知》:“古蠼螋、短狐、踏影蠱,皆中人影為害。”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蠼螋(qú sōu)是革翅目蠼螋科昆蟲的統稱,俗稱耳夾子蟲、剪刀蟲。以下是關于該詞的詳細解釋:

一、詞義與詞源

蠼螋是漢語對這類昆蟲的專有名稱,最早見于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古稱“蚰蜒”的别稱之一,現代中文又稱“夾闆子”“屁夾子蟲”等。

二、形态特征

  1. 體型結構
    體長4-50毫米,狹長扁平,體色多為黑褐、棕黑或橘褐色。腹部末端有特化的角質尾铗,雄性尾铗彎曲明顯,雌性較直。
  2. 器官功能
    尾铗兼具防禦、求偶、清潔後翅等功能;觸角細長呈念珠狀,用于感知環境;前翅短小革質,後翅扇形可折疊。

三、生态習性

四、文化關聯

古文獻《酉陽雜俎》記載其與“短狐”“踏影蠱”等并列為“中人影為害”的生物,反映古代對蠼螋的民間認知。

如需進一步了解分類或防治方法,可查閱權威昆蟲學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蠼螋

《蠼螋》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昆蟲中的一種類群。它們通常有一對大大的複眼和一對彎曲的觸角,身體細長,腳爪發達,能跳躍行走。這個詞也可以用于比喻反複無常、敏捷靈活的人。

部首和筆畫

《蠼螋》的前一個字是蟲(chong),是一個描繪昆蟲的部首。它的後一個字是多音字,可以念作 qiu4(qiū)或者 qian1(qiān)。以念作 qiu4 為例,它的部首是蟲,總共有11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蠼螋》最早見于漢代劉勰的《文心雕龍·音書》一書中。在繁體字中,不僅僅将這個詞保留下來,而且還有一些不同的寫法,如蠼螋、蠋穧、磈磧等。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常常有多種形式,隨着時間的推移,一些字的寫法也發生了變化。《蠼螋》一詞在古代的寫法有輤(qiū)和鞑(dá)等。

例句

1. 他行動如蠼螋般迅速,不留絲毫痕迹。

2. 這家公司的市場策略一直變化無常,真是像蠼螋一樣不可捉摸。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蠼螋兒、蠼髒。

近義詞:蛐蛐、泥蟲。

反義詞:蝼蛄、庸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