麤才的意思、麤才的详细解释
麤才的解释
亦作“麁才”。亦作“麄才”。粗疏而少才学的人。亦指低级武官。 唐 白居易 《赴苏州至常州答贾舍人》诗:“一别承明三领郡,甘从人道是麁才。” 宋 苏轼 《和文与可洋州园池·竹坞》:“麄才 杜牧 真堪笑,唤作军中十万夫。”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余以为:此麤才,非大才也。”
词语分解
- 麤的解释 麤 ū 同“粗”。 笔画数:; 部首:鹿; 笔顺编号:
- 才的解释 才 (③④纔) á 能力:才能。口才。这人很有才干。 指某类人(含贬义):奴才。蠢才。 方,始:昨天才来。现在才懂得这个道理。 仅仅:才用了两元。来了才十天。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麤才”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及用法如下:
1. 拼音与基本释义
读音为cū cái,原指粗疏而少才学的人。其中“麤”通“粗”,意为粗糙、不精细;“才”即才能、学识,组合后带有贬义色彩,形容学识浅薄或能力平庸者。
2. 引申含义
在唐代文学中,“麤才”也用于指代低级武官。例如白居易诗中“甘从人道是麁才”暗含自谦或调侃,反映唐代部分文人武将的等级观念。
3. 用法与例证
- 白居易《赴苏州至常州答贾舍人》:“一别承明三领郡,甘从人道是麁才。”
- 苏轼《竹坞》:“麤才杜牧真堪笑,唤作军中十万夫。”
两例均以自嘲或戏谑口吻表达对自身或他人才能的谦逊评价。
4. 字形与结构分析
“麤”由三个“鹿”组成,本义为行路急促(《说文解字》),后通“粗”;“才”指才能,二字结合强化了对“才能不足”的批判性。
该词兼具对学识能力的否定和对官职地位的暗指,需结合语境理解。现代汉语中已罕用,多见于研究古典文献或诗词赏析。
网络扩展解释二
麤才是一个汉字词组,表示某人才能过人、超群出众。下面将对麤才的部首、笔画、来源、繁体写法、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词汇进行简要介绍。
- 部首和笔画:麤才的部首是麥(麦字旁),总笔画数为14。
- 来源:麤才这个词的来源较为模糊,但它常用来形容某人在某个领域具备非凡的才华与能力。
- 繁体写法:麤才的繁体写法为「麤材」。
- 古时候汉字写法:经过考古学研究,麤才并没有出现在古代汉字记录中,可以说它是近年来才被创造出来的词语。
- 例句:他的音乐才华真是麤才,让人惊叹不已。
- 组词:麤才没有固定的词性,多用于单独使用。
- 近义词:其它含义类似的词语有天才、聪慧、英才等。
- 反义词:与麤才相对的词语可以是平庸、普通等。
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欢迎提出!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