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麤才的意思、麤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麤才的解释

亦作“麁才”。亦作“麄才”。粗疏而少才学的人。亦指低级武官。 唐 白居易 《赴苏州至常州答贾舍人》诗:“一别承明三领郡,甘从人道是麁才。” 宋 苏轼 《和文与可洋州园池·竹坞》:“麄才 杜牧 真堪笑,唤作军中十万夫。”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余以为:此麤才,非大才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麤才(cū cái)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由“麤”和“才”二字复合而成,其含义需结合字形、字源及古代文献用例综合考释:


一、单字释义

  1. 麤(cū)

    本义指“行超远”,引申为“粗糙”“粗疏”“不精”。

    《说文解字·麤部》:“麤,行超远也。从三鹿。”段玉裁注:“三鹿齐跳,行超远之意。”后多假借为“粗”,表粗劣、粗略之义 。

    文献例证:

    《礼记·乐记》:“其声粗以厉。”郑玄注:“粗,麤也。”

  2. 才(cái)

    指人的才能、资质。《说文解字》:“才,草木之初也。”段玉裁注:“引申为凡始之称……人之能曰才。”


二、复合词“麤才”的语义

“麤才”属偏正结构,指粗疏浅薄的才能或才能粗疏之人,含贬义,强调才能不足或修养欠缺。

核心语义:


三、古代文献用例

  1. 《后汉书·文苑传》:

    “(刘梁)常疾世多利交,邪曲相党,乃著《破群论》。时之览者以为‘仲尼作《春秋》,乱臣知惧,今此论足为追补麤才之阙’。”

    注:此处“麤才”指粗疏的治世之才,暗讽时人才能不足 。

  2. 《晋书·阮籍传》:

    “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其慎密如此,非麤才可及。”

    注:以“非麤才可及”反衬阮籍的深藏若虚,凸显“麤才”指浅薄浮躁之人 。


四、语义演变与文化内涵

“麤才”在历代文献中多用于:

  1. 自谦之辞:文人自称才学粗疏(如书信用语)。
  2. 批判语境:指责他人才能不足或治学不精。
  3. 哲学反思:道家与儒家均强调“去麤存精”,如《庄子·秋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暗含对“麤才”的超越追求 。

权威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2.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3. 班固《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4. 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5. 王力《古汉语字典》(商务印书馆)

(注:因古籍原版无直接网络链接,引用标注采用通行纸质权威版本。)

网络扩展解释

“麤才”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及用法如下:

1. 拼音与基本释义
读音为cū cái,原指粗疏而少才学的人。其中“麤”通“粗”,意为粗糙、不精细;“才”即才能、学识,组合后带有贬义色彩,形容学识浅薄或能力平庸者。

2. 引申含义
在唐代文学中,“麤才”也用于指代低级武官。例如白居易诗中“甘从人道是麁才”暗含自谦或调侃,反映唐代部分文人武将的等级观念。

3. 用法与例证

4. 字形与结构分析
“麤”由三个“鹿”组成,本义为行路急促(《说文解字》),后通“粗”;“才”指才能,二字结合强化了对“才能不足”的批判性。

该词兼具对学识能力的否定和对官职地位的暗指,需结合语境理解。现代汉语中已罕用,多见于研究古典文献或诗词赏析。

别人正在浏览...

搬九阪阻薄寒中人鄙讷惨澹经营尘相代宗吊挂多收并畜放映俸积桴檝服务态度负暄龟子后合户灶渐摩劫石荆楚惊雁哜咨僚旧力攻林泉六亲无靠隆就蚂蚍绵绵缗缗名媛莫斯科保卫战拿班作势拿获匿窜扭力天平抛盏蓬居青皋请问清醒白醒七卿仁者乐山闪灼失马施食世庸四放碎霜谭嗣同探照铁蛾微罟文治无论无所适从五王相首咸鸭蛋析骸以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