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n iron pestle can be ground down to a needle;little strokes fell great oaks] 相傳大詩人李白小時候,有一天逃課出去玩,碰到一個要把一根鐵棒磨成針的老婦人,使他領悟了勤奮學習的道理。現比喻隻要刻苦努力,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實現目标
宋 祝穆 《方輿勝覽·眉州·磨針溪》:“在 象耳山 下,世傳 李太白 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媪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鍼’ 太白 感其意還,卒業。”後即以“鐵杵磨成針”、“鐵棒磨成針”比喻隻要有恒心,有毅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黃繡球》第十回:“拚着些堅忍工夫,做到鐵棒磨成針的地位,看似發達得遲,實在收效最速。” 阮章競 《漳河水》第二部:“沒聽過鐵杵磨成針?”
“鐵杵磨成針”是一個漢語成語,源自宋代祝穆的《方輿勝覽》,講述了李白受老婦人磨鐵杵的啟發而發奮讀書的故事。以下是詳細解釋:
比喻隻要持之以恒、肯下苦功,再困難的事情也能成功。其核心是強調毅力和堅持的重要性。
據記載,李白幼時貪玩棄學,偶遇一位在溪邊磨鐵杵的老婦人。老婦人說:“欲作針。”李白深受觸動,返回繼續學業,終成一代詩人。這一故事被宋代祝穆收錄于《方輿勝覽·眉州·磨針溪》。
該成語在中國教育文化中廣為流傳,成為激勵努力與毅力的經典案例,尤其用于青少年教育場景。
通過這個成語,人們常被提醒:目标的實現不僅依賴天賦,更需要不懈的堅持。
《鐵杵磨成針》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經過長時間的堅持和努力,任何困難都能克服,事情都能成功。
《鐵杵磨成針》的拆分部首是金 (jīn),刂 (dāo),石 (shí),金 (jīn),钅 (jīn),石 (shí),金 (jīn)。
它的總筆畫數是32畫。
這個成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則寓言故事。
相傳,有一個叫李白的人,他非常聰明,但天資過人。他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能變廢為寶,将鐵杵磨成針。于是,他每天都堅持不懈地用石頭磨杵子。經過長時間的努力,他最終成功了。這個故事反映了人們堅持不懈努力的精神。
《鐵杵磨成針》的繁體字是《鐵杵磨成針》。
在古代,有的人寫《鐵杵磨成針》這個成語時,字的形狀和現在略微不同。但意思和現代一樣。
他早年辍學,卻靠着自己勤奮的精神,終于找到了一份好工作。真是鐵杵磨成針啊!
鐵棒,磨刀,工藝,勤奮,成功,堅持
千錘百煉
寸步難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