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爨桐的意思、爨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爨桐的解釋

(1).謂焚燒桐木為炊。事本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三:“ 吳 人有燒桐以爨者, 邕 ( 蔡邕 )聞火烈聲,曰:‘此良材也。’因請之,削以為琴,果有美音。”後以“爨桐”指遭毀棄的良材。 唐 顧非熊 《冬日寄蔡先輩校書京》詩:“惟君知我苦,何異爨桐鳴。” 前蜀 韋莊 《同舊韻》:“但埋 酆 獄氣,未發爨桐音。”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八》:“世非無爨桐之患而患無 蔡邕 。”

(2).指焦尾琴。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二十:“有絃即彈,有孔即吹,不獨柯亭、爨桐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爨桐”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典故色彩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本義溯源

“爨”原指燒火做飯的竈台,《說文解字》釋為“齊謂之炊爨”,後引申為燒火的動作;“桐”即梧桐木,古代常用于制琴。兩字組合“爨桐”源于《後漢書·蔡邕傳》記載的典故:蔡邕途經吳地,見有人以梧桐木為柴燒火,他聞木裂之聲辨出良材,搶救出未燃盡的桐木制成名琴“焦尾”。因此,“爨桐”最初指代被焚燒的梧桐木,後特指因未被識材而遭損毀的良木。

二、引申含義

  1. 被棄的良材

    《漢語大詞典》釋“爨桐”為“遭毀損的桐木”,比喻本為珍貴卻遭埋沒的事物,如清代詩句“焦尾曾聞爨下桐,賞音今識古人風”即用此典。

  2. 未被賞識的人才

    文學作品中常以“爨桐”暗喻懷才不遇,如宋代陸遊《雜賦》中“琴遇知音始可調”,反襯“爨桐”之憾,表達對人才識别的呼籲。

三、現代用法

當代語境中,“爨桐”多用于形容被忽視的潛力或人才,例如:“企業應避免将創新提案視為爨桐,錯失發展良機。”

引用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爨桐”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被毀棄的良材:指本可用于制作琴的優質桐木,因被當作柴火焚燒而遭毀壞。
  2. 焦尾琴的代稱:特指東漢蔡邕用燒焦桐木制成的名琴“焦尾琴”,後成為典故中的文化符號。

二、典故出處
源自《搜神記》記載:蔡邕(東漢文學家)聽到有人燒桐木時,通過木材燃燒的爆裂聲判斷其為制琴良材,遂搶救出已燒焦的桐木制成琴,果然音色極佳。此故事凸顯了“慧眼識材”的寓意。

三、引申與運用

現代使用提示
該詞多用于書面或學術語境,日常使用較少,常見于探讨傳統文化、藝術鑒賞等領域。若需更深入考據,建議結合《後漢書》《搜神記》等古籍原文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案酒奧林匹克環遨戲寶圖殘害籌度槌牛打鳳撈龍懛子當事人導航衛星倒宅丢魂失魄動地動畫片兒發命浮生切響槅子門國伯合樂圖恒娥懷材灰動護手簡子藤戒條節育胫胫近鄰蠟版隴西輪雲馬郎婦勉慰描龍刺鳳瞑截鳥獸弄獐弄智跑海陪幄片字且食蛤蜊券食惹祻少不了少來生俘深泉神樞鬼藏施德水舵說藝四空台室堂室陶謝透情外焰晚稼狹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