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桐的意思、爨桐的详细解释
爨桐的解释
(1).谓焚烧桐木为炊。事本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三:“ 吴 人有烧桐以爨者, 邕 ( 蔡邕 )闻火烈声,曰:‘此良材也。’因请之,削以为琴,果有美音。”后以“爨桐”指遭毁弃的良材。 唐 顾非熊 《冬日寄蔡先辈校书京》诗:“惟君知我苦,何异爨桐鸣。” 前蜀 韦庄 《同旧韵》:“但埋 酆 狱气,未发爨桐音。”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八》:“世非无爨桐之患而患无 蔡邕 。”
(2).指焦尾琴。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二十:“有絃即弹,有孔即吹,不独柯亭、爨桐也。”
词语分解
- 爨的解释 爨 à 烧火做饭:分居各爨。 灶:“客传萧寒爨不烟。” 中国宋杂剧、金院本中某些简短表演的名称:《讲百花爨》。《文房四宝爨》。 演戏:“夫优伶爨演,实始有唐《目连救母》之起。” 姓。 笔画数:; 部
- 桐的解释 桐 ó 〔泡( 〔梧桐〕见“ 乷 )桐〕落叶乔木,叶大,开白色或紫色花,木材可做琴、船、箱等物。梧”。 笔画数:; 部首:木;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爨桐”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 被毁弃的良材:指本可用于制作琴的优质桐木,因被当作柴火焚烧而遭毁坏。
- 焦尾琴的代称:特指东汉蔡邕用烧焦桐木制成的名琴“焦尾琴”,后成为典故中的文化符号。
二、典故出处
源自《搜神记》记载:蔡邕(东汉文学家)听到有人烧桐木时,通过木材燃烧的爆裂声判断其为制琴良材,遂抢救出已烧焦的桐木制成琴,果然音色极佳。此故事凸显了“慧眼识材”的寓意。
三、引申与运用
- 文学象征:比喻未被赏识的才能或珍贵事物遭埋没(如“爨桐之叹”)。
- 历史关联:焦尾琴与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琴。
现代使用提示
该词多用于书面或学术语境,日常使用较少,常见于探讨传统文化、艺术鉴赏等领域。若需更深入考据,建议结合《后汉书》《搜神记》等古籍原文分析。
网络扩展解释二
爨桐(cuàn tóng)是一个汉字词,字意指古代供祭祀时所烧的柴火。拆分部首为火(huǒ)和木(mù),笔画数为10。该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祭祀文化,用来指称特定的祭祀仪式中所用的柴火。在繁体字中,爨桐的写法为爨檮。
古代的汉字写法可能存在差异,爨桐在古时候的写法有爨檮、爨媞等。以下是一个爨桐的例句:他们在庙前生起了爨桐,向神明祭拜。
与爨桐相关的组词包括祭祀、柴火、祭品等。近义词可能有祭火、祭炉等。反义词可能有炭火、篝火等。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帮助。如果您对其他问题有兴趣,请随时告诉我!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