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焚烧桐木为炊。事本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三:“ 吴 人有烧桐以爨者, 邕 ( 蔡邕 )闻火烈声,曰:‘此良材也。’因请之,削以为琴,果有美音。”后以“爨桐”指遭毁弃的良材。 唐 顾非熊 《冬日寄蔡先辈校书京》诗:“惟君知我苦,何异爨桐鸣。” 前蜀 韦庄 《同旧韵》:“但埋 酆 狱气,未发爨桐音。”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八》:“世非无爨桐之患而患无 蔡邕 。”
(2).指焦尾琴。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二十:“有絃即弹,有孔即吹,不独柯亭、爨桐也。”
“爨桐”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典故色彩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爨”原指烧火做饭的灶台,《说文解字》释为“齐谓之炊爨”,后引申为烧火的动作;“桐”即梧桐木,古代常用于制琴。两字组合“爨桐”源于《后汉书·蔡邕传》记载的典故:蔡邕途经吴地,见有人以梧桐木为柴烧火,他闻木裂之声辨出良材,抢救出未燃尽的桐木制成名琴“焦尾”。因此,“爨桐”最初指代被焚烧的梧桐木,后特指因未被识材而遭损毁的良木。
《汉语大词典》释“爨桐”为“遭毁损的桐木”,比喻本为珍贵却遭埋没的事物,如清代诗句“焦尾曾闻爨下桐,赏音今识古人风”即用此典。
文学作品中常以“爨桐”暗喻怀才不遇,如宋代陆游《杂赋》中“琴遇知音始可调”,反衬“爨桐”之憾,表达对人才识别的呼吁。
当代语境中,“爨桐”多用于形容被忽视的潜力或人才,例如:“企业应避免将创新提案视为爨桐,错失发展良机。”
引用文献
“爨桐”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二、典故出处
源自《搜神记》记载:蔡邕(东汉文学家)听到有人烧桐木时,通过木材燃烧的爆裂声判断其为制琴良材,遂抢救出已烧焦的桐木制成琴,果然音色极佳。此故事凸显了“慧眼识材”的寓意。
三、引申与运用
现代使用提示
该词多用于书面或学术语境,日常使用较少,常见于探讨传统文化、艺术鉴赏等领域。若需更深入考据,建议结合《后汉书》《搜神记》等古籍原文分析。
遨神白从板锉辩释荎藸幢幢楚卞大渐弥留雕藻迭嶂泛除飞渡凤臆風子个人股观乐国脉海内含情脉脉阖府合关恒河一沙横溢胡吃海塞惛懵奬励兼摄焦螟嘉叹缉纲计说絶命辞军列居曲剧通科开班棂角棂星门轮笔懑乱蓦山溪墓葬前言不对后语青道欺巧羣见燃灰沈鸿身尸湿痹石块事望水筒丝妇算寿岁驾同棺頽如往烈玮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