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 末 南朝 宋 初詩人 陶潛 、 謝靈運 的并稱。 陶 善寫田園詩, 謝 長于山水詩,兩人都擅長于描寫自然景物。 唐 杜甫 《夜聽許十一誦詩愛而有作》詩:“ 陶 謝 不枝梧,風騷共推激。” 仇兆鳌 注:“ 鐘嶸 《詩品》:‘ 陶潛 詩,其源出於 應璩 ,又協 左思 風力。 謝靈運 詩,其源出於 陳思 ,雜有 景陽 之體。’” 宋 蘇轼 《書黃子思詩集後》:“至於詩亦然, 蘇 李 之天成, 曹 劉 之自得, 陶 謝 之超然,蓋亦至矣。” 清 黃鷟來 《述别叙懷》詩之四:“ 陶 謝 與 李 杜 ,大冶歸陶鎔。”
"陶謝"是漢語文學史中的專有名詞,特指東晉時期兩位并稱的詩人陶淵明與謝靈運。該稱謂最早見于唐代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詩句"焉得思如陶謝手",後成為文學批評領域固定術語,具體釋義如下:
一、詞源構成 "陶"指陶淵明(365-427),字元亮,私谥靖節,開創田園詩派,《歸去來兮辭》是其代表作。"謝"指謝靈運(385-433),襲封康樂公,首開山水詩風,《登池上樓》為典型作品。二人雖生活年代相近,但文學創作各具特色,因在詩歌史上具有同等革新價值而被并稱。
二、文學定位 據《中國文學批評史》(中華書局,2018)記載,陶謝并稱始于南朝鐘嵘《詩品》,将陶詩列為中品、謝詩列為上品。至唐宋時期,隨着陶淵明文學價值被重新發現,二者地位趨于平衡,形成"陶體""謝體"兩種詩學範式。蘇轼在《與蘇轍書》中評述"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绮,癯而實腴"與"謝靈運詩如初發芙蓉,自然可愛",确立二者并立的文學史地位。
三、藝術特征比較
四、學術評價 當代學者袁行霈在《陶淵明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中指出:"陶謝并稱實則揭示中國詩歌兩大傳統——田園與山水的分流發展,二者在表現自然方面形成互補關系。"這一論斷已被《中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教材采納,成為文學史定論。
“陶謝”是東晉末年至南朝宋初期的兩位著名詩人陶淵明(陶潛)與謝靈運的并稱。這一稱呼源于他們在詩歌創作上的獨特成就及對自然題材的專注,具體解釋如下:
兩人雖分屬不同詩歌流派(陶為田園詩、謝為山水詩),但均以自然景物描寫見長,被視為魏晉南北朝時期自然詩風的典範。唐代杜甫曾以“陶謝不枝梧,風騷共推激”贊譽他們的文學地位。
兩人并稱體現了古代文人對自然題材詩歌的推崇,後世常以“陶謝”代指山水田園詩創作的高超水平,如李群玉詩句“靜入陶謝格”即借其名贊他人詩才。
如需進一步了解兩位詩人的生平或作品,可參考權威文學史資料或古籍《宋書》《陶淵明集》等。
愛如己出百骸九竅伯格長勃然不得已而用之恬銛菜圃虿芥癡兒垂暮叢毛爨婢翠蕩瑤翻催熟打燈籠搗蛋鬼多情種沸射風艇風邪縫織覆盂之安剛鹵隔母耕奴歌笙割有貴識火牛陣進止積蓄犒迎诳駭賣獄鬻官懋遷有無免費糜粉明旨乃昔逆珰扭曲作直平圃強度耆臣秋風過耳齊夏拳打紹承神差鬼遣受熱誰肯撻胫讨求天驷天郄绨椠通約宛藏闱門香荃布小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