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徵的意思、從徵的詳細解釋
從徵的解釋
應征;應6*召。《漢書·燕剌王劉旦傳》:“非教士不得從徵。” 顔師古 注引 張晏 曰:“士不素習不得應6*召。”
詞語分解
- 從的解釋 從 (從) ó 依順:順從。盲從。從善如流。 采取,按照:從優。 跟隨:願從其後。 跟隨的人:侍從。仆從。 參與:從業。從政。投筆從戎。 由,自:從古至今。從我做起。 次要的:主從。從犯。 宗族中次于至親的親屬:從父(伯父、叔父的通稱)。 中國魏以後,古代官品(有“正品”和“從品”之分,宋代龍圖閣大學士為從二品)。 姓。 自主違 從 (從) ò 古同“縱”,豎,直。 古同“縱”,放任。 自主違
- 徵的解釋 徵 ǐ 古代五音之一,相當于簡譜“”。 徵 ē 見“征”③徵⑦。 筆畫數:; 部首:彳;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從徵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從徵"在漢語中屬于較為古雅的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從"和"徵"二字的本義及古漢語用法來理解。以下是根據權威漢語詞典及文獻典籍的解釋:
一、核心釋義
"從徵"指應召、接受征召。其核心在于響應官方的征聘、調遣或命令。
- 從:本義為"跟隨、遵從",引申為"響應、接受"。
- 徵:本義為"召、征召",特指君主或官府對有才能、德行或特殊身份者(如賢士、官員)的公開征聘、任用或調遣。不同于強制性的"征"(如征兵、征稅),"徵"更側重對有聲譽者的禮聘(後簡化并入"征"字)。
二、詳細解析與用法
-
響應朝廷征聘: 指賢能之士接受君主的征召出仕為官。
- 例:《禮記·月令》:"(季春之月)勉諸侯,聘名士,禮賢者。" 鄭玄注:"名士,不仕者。" 孔穎達疏:"名士者,謂其德行貞純,道術通明,王者不得臣,而隱居不在位者也。王者當勉勸諸侯,令聘召此人而用之。" 此處的"聘召"即"徵"之義,賢者接受即為"從徵"。(引證《禮記》及注疏說明"徵"的背景)
- 例:《後漢書·陳蕃傳》:"前後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緻焉。字而不名,特為置一榻,去則縣之。後公府辟舉方正,皆不就。" 此處的"辟舉"即"徵"的一種形式,"不就"即不從徵。(引證史書實例)
-
接受官職調遣: 指官員服從朝廷的任命或調動。
- 例:古代官員接到調令(徵書、徵命)後赴任新職,即為"從徵"。
-
語境特征:
- 主體: 通常指有德行、才能或官職的人(賢士、隱士、官員)。
- 對象: 來自君主、朝廷或上級官府的命令(徵書、徵命)。
- 性質: 強調一種自上而下的、帶有禮遇性質的召喚(尤其指徵聘賢士),而非普通役使或強制征兵。
三、"徵"字的權威釋義佐證
- 《漢語大詞典》(權威大型語文辭書):
- 徵:召,征召。指朝廷或官府征召人才。《說文解字》:"徵,召也。" 例如:"徵聘"、"徵召"、"徵士"(指被朝廷征聘的士人)。
- 徵辟:漢朝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朝廷征召稱"徵",三公以下召舉稱"辟"。(核心釋義來源)
- 《辭源》(大型古漢語辭書):
- 徵:召,征召。多指君召臣。《爾雅·釋言》:"徵,召也。"《戰國策·楚策四》:"于是使人發驺徵莊辛于趙。"(引證古代訓诂及文獻)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徵:征召,特指君召臣。《史記·周本紀》:"西伯陰行善,諸侯皆來決平……諸侯聞之,曰'西伯蓋受命之君'。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須。明年,敗耆國...詩人道西伯,蓋受命之年稱王而斷虞芮之訟。後十年而崩,谥為文王。改法度,制正朔矣。追尊古公為太王,公季為王季:蓋王瑞自太王興。武王即位,太公望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畢公之徒左右王,師脩文王緒業。九年,武王上祭于畢。東觀兵,至于盟津。...是時,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還師歸。居二年,聞纣昏亂暴虐滋甚...于是武王遍告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畢伐。'乃遵文王,遂率戎車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纣。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師畢渡盟津,諸侯鹹會。...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誓已,諸侯兵會者車四千乘,陳師牧野。帝纣聞武王來,亦發兵七十萬人距武王。...纣師雖衆,皆無戰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師皆倒兵以戰,以開武王。武王馳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 (此段雖長,但其中隱含了周文王、武王時期諸侯"從徵"會盟伐纣的背景,非直接例證,但說明"徵"的力量)。(引證史書說明"徵"的權威性)
四、總結
"從徵"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響應并接受君主或官府的征召、任命或調遣,尤其強調對有才德者的禮聘。理解該詞需結合古代選官制度(如徵辟制)和禮儀文化背景。其使用在現代漢語中已極為罕見,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或研究古漢語的語境中。
知識共享來源:
- 核心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古義及例證參考:《辭源》(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禮記》(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
- 漢字字形與基礎釋義可查:漢典網 (zdic.net) - 徵字詳情(提供基礎字形字義線上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從徵”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釋:
一、基本含義
-
跟隨軍隊出征
指隨軍參與征戰或軍事行動。例如《後漢書·窦憲傳》中提到“子弟從征者,悉除太子舍人”,即指隨軍出征的官員子弟可獲官職。
-
應征、應召
指接受朝廷或上級的征召。如《漢書·燕剌王劉旦傳》記載:“非教士不得從徵”,意為未經訓練者不得應召參戰。
二、詞義解析
三、曆史用例
- 軍事行動:如“入關前,八旗兵丁平時生産,戰時從征”。
- 制度要求:漢代規定未經訓練者不可應召。
四、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從征”一詞已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文言文研究。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提示:以上解釋綜合了古代文獻和現代詞典釋義,若需查看完整例句或出處,可訪問相關來源網頁。
别人正在浏覽...
隘厄把臂龅齒杯影蛇弓标态屏聲靜氣蒼甿側遲長棘崇德報功楚剌醇郁刺戒大廈将颠第二乘惡池二曹二哲藩臬副研刮骨瓜瓠骨幹歸仁貴縣護脫绛帕頭儉可養廉譏斂金分金剛舞鲸觀考次聯累理劇馬薊藐視虐謀畔志乾符坤珍青光當輕駃辁才鵲爐擾襲如茨三兔穴上戮詩國石局手腳無措水荭順習太上皇帝提學禦史頽教未來學娓娓而談骁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