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徵的意思、从徵的详细解释
从徵的解释
应征;应6*召。《汉书·燕剌王刘旦传》:“非教士不得从徵。”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士不素习不得应6*召。”
词语分解
- 从的解释 从 (從) ó 依顺:顺从。盲从。从善如流。 采取,按照:从优。 跟随:愿从其后。 跟随的人:侍从。仆从。 参与:从业。从政。投笔从戎。 由,自:从古至今。从我做起。 次要的:主从。从犯。 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从父(伯父、叔父的通称)。 中国魏以后,古代官品(有“正品”和“从品”之分,宋代龙图阁大学士为从二品)。 姓。 自主违 从 (從) ò 古同“纵”,竖,直。 古同“纵”,放任。 自主违
- 徵的解释 徵 ǐ 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 徵 ē 见“征”③徵⑦。 笔画数:; 部首:彳; 笔顺编号: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从徵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从徵"在汉语中属于较为古雅的复合词,其含义需结合"从"和"徵"二字的本义及古汉语用法来理解。以下是根据权威汉语词典及文献典籍的解释:
一、核心释义
"从徵"指应召、接受征召。其核心在于响应官方的征聘、调遣或命令。
- 从:本义为"跟随、遵从",引申为"响应、接受"。
- 徵:本义为"召、征召",特指君主或官府对有才能、德行或特殊身份者(如贤士、官员)的公开征聘、任用或调遣。不同于强制性的"征"(如征兵、征税),"徵"更侧重对有声誉者的礼聘(后简化并入"征"字)。
二、详细解析与用法
-
响应朝廷征聘: 指贤能之士接受君主的征召出仕为官。
- 例:《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 郑玄注:"名士,不仕者。" 孔颖达疏:"名士者,谓其德行贞纯,道术通明,王者不得臣,而隐居不在位者也。王者当勉劝诸侯,令聘召此人而用之。" 此处的"聘召"即"徵"之义,贤者接受即为"从徵"。(引证《礼记》及注疏说明"徵"的背景)
- 例:《后汉书·陈蕃传》:"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后公府辟举方正,皆不就。" 此处的"辟举"即"徵"的一种形式,"不就"即不从徵。(引证史书实例)
-
接受官职调遣: 指官员服从朝廷的任命或调动。
- 例:古代官员接到调令(徵书、徵命)后赴任新职,即为"从徵"。
-
语境特征:
- 主体: 通常指有德行、才能或官职的人(贤士、隐士、官员)。
- 对象: 来自君主、朝廷或上级官府的命令(徵书、徵命)。
- 性质: 强调一种自上而下的、带有礼遇性质的召唤(尤其指徵聘贤士),而非普通役使或强制征兵。
三、"徵"字的权威释义佐证
- 《汉语大词典》(权威大型语文辞书):
- 徵:召,征召。指朝廷或官府征召人才。《说文解字》:"徵,召也。" 例如:"徵聘"、"徵召"、"徵士"(指被朝廷征聘的士人)。
- 徵辟:汉朝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朝廷征召称"徵",三公以下召举称"辟"。(核心释义来源)
- 《辞源》(大型古汉语辞书):
- 徵:召,征召。多指君召臣。《尔雅·释言》:"徵,召也。"《战国策·楚策四》:"于是使人发驺徵庄辛于赵。"(引证古代训诂及文献)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 徵:征召,特指君召臣。《史记·周本纪》:"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诸侯闻之,曰'西伯盖受命之君'。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诗人道西伯,盖受命之年称王而断虞芮之讼。后十年而崩,谥为文王。改法度,制正朔矣。追尊古公为太王,公季为王季:盖王瑞自太王兴。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脩文王绪业。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盟津。...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还师归。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于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乃遵文王,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盟津,诸侯咸会。...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誓已,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 (此段虽长,但其中隐含了周文王、武王时期诸侯"从徵"会盟伐纣的背景,非直接例证,但说明"徵"的力量)。(引证史书说明"徵"的权威性)
四、总结
"从徵"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响应并接受君主或官府的征召、任命或调遣,尤其强调对有才德者的礼聘。理解该词需结合古代选官制度(如徵辟制)和礼仪文化背景。其使用在现代汉语中已极为罕见,主要出现在历史文献或研究古汉语的语境中。
知识共享来源:
- 核心释义参考:《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古义及例证参考:《辞源》(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礼记》(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
- 汉字字形与基础释义可查:汉典网 (zdic.net) - 徵字详情(提供基础字形字义在线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从徵”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一、基本含义
-
跟随军队出征
指随军参与征战或军事行动。例如《后汉书·窦宪传》中提到“子弟从征者,悉除太子舍人”,即指随军出征的官员子弟可获官职。
-
应征、应召
指接受朝廷或上级的征召。如《汉书·燕剌王刘旦传》记载:“非教士不得从徵”,意为未经训练者不得应召参战。
二、词义解析
三、历史用例
- 军事行动:如“入关前,八旗兵丁平时生产,战时从征”。
- 制度要求:汉代规定未经训练者不可应召。
四、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从征”一词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文言文研究。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
提示:以上解释综合了古代文献和现代词典释义,若需查看完整例句或出处,可访问相关来源网页。
别人正在浏览...
挨挨桚桚白冠陛楯痹湿不夷酲梦呈阅葱蔚撮壤倒置打小报告底厉东作西成方便囊方兄風韻告密高望广疮归土寒厉河阳桥花貌蓬心环卫浑实剑腹饴唇骄假尽付东流精练京阙惊愚骇俗进能寄资欬嗽落职胪声瞒天席地密思宁野攀缠爬山涉水骈怜前臼齿揿纽秋波哨子诗记士林布霜镝朔鼓四谏随丁桃夭柳媚威逼猬起鸡连蚊帐五桂贤首山饩廪欣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