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刀刮除骨上的藥毒以治創傷。《三國志·蜀志·關羽傳》:“ 羽 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後創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曰:‘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 羽 便伸臂令醫劈之。時 羽 適請諸将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 羽 割炙引酒,言笑自若。”後用為形容精神堅強的典實。 北周 庾信 《周柱國大将軍纥幹弘神道碑》:“公入仕四十五年,身經一百六戰……刮骨傅藥,事同 關羽 。” 唐 王維 《燕支行》:“報讐隻是聞嘗膽,飲酒不曾妨刮骨。” 明 李東陽 《痛語·柬南屏》詩:“刮骨彼何雄,湔腸或非懵。”
“刮骨”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層面解釋:
字面含義
指用刀刮除附着在骨頭上的毒素或壞死組織,屬于古代外科治療手段。例如《三國志·蜀志·關羽傳》記載,關羽手臂中箭後,醫生建議“破臂作創,刮骨去毒”,即在割開皮肉後直接刮除骨頭上的箭毒以根治傷痛。
曆史典故
該詞因“關羽刮骨療毒”的故事聞名。據記載,關羽治療時未用麻醉,且在手術過程中“臂血流離,盈于盤器”,仍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展現其非凡的忍耐力。後世(如北周庾信的碑文)常以此典故形容堅韌不屈的精神。
“刮骨”一詞的核心内涵源于曆史事件,側重強調精神層面的堅毅品格,而非單純醫療行為。如需進一步考證典故細節,可參考《三國志》原文或權威曆史文獻。
刮骨是一個形容詞詞組,用來形容一種殘酷的手段或者行為。它的意思是把刀子或者其他銳器用力地刮去骨頭上的肉或者皮膚。
《刮骨》包含兩個漢字,分别是“刀”和“骨”。其中,“刀”是一刀劈開的形狀,是一個常見的漢字部首,讀音為“dao1”,包含兩筆。而“骨”是表示骨頭的漢字,讀音為“gu3”,包含十三筆。
《刮骨》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醫學理論中,用來形容一種殘酷的治療方法。在中醫中,刮骨療法是一種通過用刮的方式來疏通經絡,排除體内濕氣和寒氣的方法。繁體字“刮骨”沿用了傳統的字形,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對于《刮骨》這個詞,古時候可能會采用“刮骨”兩個字上面加上一撇作為注音符號,表示刮骨這個詞的讀音。
1. 在古代,用刮骨的方式進行治療被認為是一種殘酷的手段。
2. 這個犯罪團夥采用刮骨的方式來威脅受害人。
組詞:刮痧、刮皮、刮痕。
近義詞:剝皮、削骨、剖皮。
反義詞:滋養、補肉、養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