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的國家;詩的境域。 唐 白居易 《見殷堯藩侍禦<憶江南>詩三十首詩中多叙蘇杭勝事餘嘗典二郡因繼和之》:“境牽吟詠真詩國,興入笙歌好醉鄉。” 清 俞樾 《紅葉讀書樓雅集圖序》:“一時鏖戰酒兵,尋盟詩國者,或 溫八叉 之詩格,或 柳三變 之詞華。”《詩刊》1976年第一期:“我們偉大的國家被稱為‘詩國’,曆史上産生了無數優秀的詩篇。”
“詩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曆史語境和現代用法兩個層面理解:
拼音:shī guó
字面含義:指詩歌創作繁榮的國度或充滿詩意的境域。例如唐代白居易在《見殷堯藩侍禦<憶江南>詩三十首》中寫道:“境牽吟詠真詩國”,形容江南地區詩歌氛圍濃厚。
對中國的美稱
現代語境中,“詩國”常被用來代指中國,源于中國悠久的詩歌傳統和豐富的詩詞遺産。例如《詩刊》1976年首期刊文提到:“我們偉大的國家被稱為‘詩國’,曆史上産生了無數優秀的詩篇”。
這一用法強調了中國作為文明古國,從《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詩歌貫穿了文化發展的脈絡。
文化象征意義
清代學者俞樾在《紅葉讀書樓雅集圖序》中描述文人雅集時,用“尋盟詩國”比喻以詩歌為紐帶的文化交流場景,體現詩歌在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注:不同語境下含義側重不同,需結合具體文本分析。如需進一步考據,可參考漢典或詩詞古文網的原始文獻。
《詩國》是指一個以詩歌文化為主要特色的國家,強調對詩歌的熱愛、尊重和推崇。
《詩國》的拆分部首為讠(讠是一個獨立的字形部首),它的筆畫數為7畫。
《詩國》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它蘊含了對詩歌的敬仰與向往。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詩人楊萬裡在《豫章行》一詩中有“詩國青梅白菊一園”之句。隨後,這個詞語在文學界流傳開來,并逐漸發展為一個描述詩歌文化富饒的國家的概念。
《詩國》的繁體寫法為「詩國」。
古代的《詩國》寫作「詩國」或者「詩國」。隨着漢字的演變,寫法逐漸簡化。
1. 她的才華使她成為了這個《詩國》的重要人物。
2. 他們的國家被譽為現代的《詩國》。
詩文、國家、文化
文化國家、詩人之鄉、文學繁榮之地
平淡國家、無文化之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