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荭的意思、水荭的詳細解釋
水荭的解釋
見“ 水葓 ”。
詞語分解
- 水的解釋 水 ǐ 一種無色、無臭、透明的液體:水稻。水滴石穿。水洩不通。 河流:漢水。湘水。 江河湖海的通稱。水庫。水利。水到渠成(喻條件成熟,事情就會順利完成)。水可載舟。跋山涉水。依山傍水。 液汁:水筆。墨
- 荭的解釋 荭 (葒) ó 〔荭草〕一年生草本植物,莖高達三米,葉大,長卵形而尖,莖葉都帶紅色,生密毛,夏季開粉紅色花,可供觀賞。果黑色,可入藥。亦稱“紅草”、“水荭”、“茏古”。 (葒) 筆畫數:; 部首:艹
專業解析
水荭(shuǐ hóng),漢語詞彙中特指一種常見的水生或濕生草本植物,具有明确的植物學定義和文化意象。其詳細釋義及權威依據如下:
一、核心釋義
水荭指蓼科蓼屬植物「辣蓼」(學名:Polygonum hydropiper),常見于河岸、溝渠等濕潤環境。其莖節膨大,葉片披針形,秋季開淡紅色或白色穗狀小花,全株具辛辣味。該名稱源于其喜水特性與花序形态,《漢語大詞典》明确标注為“一年生草本,生于水邊”。
二、植物學特征
-
形态特征
- 莖:直立,高30-80厘米,多分枝,節部膨大。
- 葉:互生,披針形,長4-8厘米,葉緣及葉背中脈具短硬毛。
- 花:穗狀花序細長下垂,花被5裂,淡紅或白色(花期7-9月)。
- 果:黑褐色卵形瘦果,包于宿存花被内。
來源:《中國植物志》
-
生态習性
廣泛分布于東亞、歐洲溫帶濕地,耐澇性強,常見于稻田邊、溪畔及沼澤地。
三、别名與文化關聯
- 别名:辣蓼、水胡椒、紅辣蓼(《中華本草》)。
- 文學意象:古詩詞中常以“水荭花”象征野趣與秋意,如清代朱彜尊《鴛鴦湖棹歌》提及“水荭花發秋江冷”。
- 民俗用途:民間用其辛辣汁液驅蟲,或作染料原料。
四、應用價值
- 藥用功能
全草入藥(稱“辣蓼”),性辛溫,具祛濕、消滞、殺蟲之效。《全國中草藥彙編》記載其用于痢疾、腸炎及濕疹外洗。
- 生态作用
為濕地修複物種,可淨化水質并提供水生生物栖息地。
權威參考文獻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
- 《中國植物志》(科學出版社,2004)
- 《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 《全國中草藥彙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
- 《中國濕地植物圖鑒》(中國林業出版社,2018)
(注:因部分古籍文獻無線上公開鍊接,來源僅标注出版物信息,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水荭”是一種常見的水生或濕地植物,其解釋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基本定義
水荭(學名:Polygonum orientale),又名荭草、紅蓼、茏古等,為蓼科蓼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名稱中的“水”字體現了其多生長于濕潤環境的特性,常見于中國北方田野、河岸及濕地。
二、形态特征
- 植株:莖高可達2-3米,密被長毛,多分枝。
- 葉片:闊卵形或長卵形,葉尖明顯,全緣,長10-20厘米,寬6-12厘米。
- 花果:
- 花:總狀花序下垂,花被呈淡紅色、粉紅色或白色,花期7-8月。
- 果實:黑色近圓形瘦果,中藥稱“水紅子”,果期9-10月。
三、分布與用途
- 分布:廣泛分布于亞洲溫帶地區,中國多見于北方濕地、河岸及田野。
- 用途:
- 觀賞:因植株高大、花色豔麗,常作為園林觀賞植物。
- 藥用:果實(水紅子)可入藥,具活血、消積、止痛等功效。
四、名稱辨析
“水荭”在不同文獻中亦寫作“水葒”或“水紅”,其别稱“廖實”可能為地方俗名。需注意與同科其他植物(如紅草)區分。
如需進一步了解形态細節或藥用方法,可參考植物圖鑒或中醫藥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百累般倕瘢疻八賢倍祿钗德寵私初載的保谛道诋讪東華奪門而出鵝包泛灑告戒哥德堡宮呂公位觀傩歸正人悍卒和輯滑距皇慶浣澣椒房殿矯若驚龍積財解酲解放矜名妒能酒評魯趙駿聲客卒老龍梁邸臨難不懾龍沫啰哩麻雀内觀披毛索靥遷地寝息染鋪芟繁就簡珊瑚島繕理時間性授時霜霰殊相甜雪危境悟對無服之喪無濟脅和心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