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藩臬的意思、藩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藩臬的解釋

藩司和臬司。 明 清 兩代的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并稱。 明 何景明 《省中公宴》詩:“勸酬盡是文武士,列坐俱為藩臬臣。”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二:“ 正統 壬戌, 楚 之藩臬,檄 長沙 衡州 共建,其高弗及舊五尺。” 嚴複 《原強》:“如是而轉相察,藩臬察郡守,郡守察州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藩臬”是明清時期的官職合稱,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藩臬”由“藩司”和“臬司”組成,分别指代布政使和按察使,是明清兩代省級行政機構中的重要官職。


分職說明

  1. 藩司(布政使)
    主管一省的民政、財政及戶籍事務,相當于現代省級行政長官,地位僅次于巡撫。

  2. 臬司(按察使)
    負責司法、刑獄及監察,類似省級司法與紀檢部門的最高官員。


曆史文獻例證


其他說明

部分資料(如)提到“藩臬”有“邊遠地區”或“地位低下”的引申義,但此用法較罕見,主流解釋仍以官職合稱為準。建議優先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詞典定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藩臬這個詞的意思是指一個轄地範圍狹小而又制度自成的割據勢力。它由兩個部首構成,左邊的“艸”表示草字頭,右邊的“臬”是一個獨體字,沒有拆分部首,一共有15畫。 藩臬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政治制度。在中國古代,藩臬是指屬于國家版圖内部但具有一定獨立性的地方勢力。這些地方勢力通常由地方豪族或地方官員所建立和控制。藩臬的建立往往發生在國家政權不穩定或中央政府無法控制全國的時期。 藩臬的字形在繁體字中保留了原始形态,即“艸”和“臬”兩個字完整地形成了一個整體。古代漢字寫法中,藩臬的“艸”部分通常寫作“艹”,“臬”的形态相對保持不變。 以下是一個使用“藩臬”一詞的例句: 他在這個地方建立了自己的藩臬。 藩臬的組詞很多,可以與其他詞語結合使用,例如:藩臬勢力、藩臬地區、藩臬政權等。 關于藩臬的近義詞可以有“割據勢力”、“割據地區”等,而反義詞則可能是“一統天下”、“統一政權”等。 希望以上回答可以滿足你的需求。如有任何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