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從祀的意思、從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從祀的解釋

(1).猶配享,附祭。《新唐書·禮樂志五》:“ 永徽 中,復以 周公 為先聖, 孔子 為先師, 顔回 、 左丘明 以降皆從祀。”《元史·祭祀志五》:“ 皇慶 二年六月,以 許衡 從祀,又以先儒 周敦頤 、 程顥 、 程頤 、 張載 、 邵雍 、 司馬光 、 朱熹 、 張栻 、 呂祖謙 從祀。 至順 元年,以 漢 儒 董仲舒 從祀。” 清 顧炎武 《日知錄·從祀》:“ 周 、 程 、 張 、 朱 五子之從祀,定於 理宗 淳祐 元年, 顔 、 曾 、 思 、 孟 四子之配享,定於 度宗 鹹淳 三年,自此之從,國無異論,士無異習。”

(2).陪祭。 南朝 梁 劉孝威 《謝南康王饷牛書》:“從祀 甘泉 ,方無假於丞相。”《新唐書·禮樂志一》:“又設祀官及從祀羣官位於東西壝門之外。”《元史·祭祀志一》:“臣下從祀,冠服歷代所尚,其制不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從祀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古代祭祀禮儀中次要神位或人物配享主祭對象的儀式。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從”意為“隨行、附屬”,“祀”指“祭祀”,合稱表示“在主要祭祀對象之外,附帶祭祀其他神祇或曆史人物”。

在曆史文獻中,從祀制度常見于儒家禮制。例如《禮記·祭法》記載“有天下者祭百神……其從祀者,則諸侯以下”,說明從祀是分等級、依附于主祭的禮儀形式。唐宋以後,從祀進一步應用于孔廟祭祀體系,如《宋史·禮志》提到“顔回、曾參等十哲從祀孔子”,指傑出儒者配享孔廟,彰顯其學術地位。

從祀的適用範圍涵蓋宗教、宗法及文化領域:

  1. 宗廟祭祀:如周代先祖祭祀中,功臣配享先王;
  2. 孔廟體系:曆代儒者依貢獻列入從祀,如朱熹于清雍正年間升祀孔廟;
  3. 民間信仰:地方神廟中次要神靈常作為主神從屬受祭。

這一概念體現了中國古代“尊卑有序”的禮制思想,同時通過祭祀對象的擴展,強化了文化傳承的象征意義。《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附帶祭祀”,強調其禮儀從屬性。

網絡擴展解釋

“從祀”是古代祭祀制度中的術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1. 配享、附祭
指次要祭祀對象與主祭對象共同受祭,通常用于表彰與主祭者有密切關聯的人物或神靈。例如:

2. 陪祭
指祭祀活動中次要參與者或輔助性祭祀環節。例如:

曆史意義
從祀制度反映了古代社會對文化傳承的重視,如宋神宗時期将荀況、揚雄等學者納入從祀,既是對學術貢獻的認可,也強化了儒學正統地位。明清時期更形成嚴格的從祀标準,需綜合考量學術成就、道德品行等因素。

注:以上内容綜合了權威典籍與曆史案例,完整信息可參考《新唐書》《元史》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愛面子哀莫大于心死阿妳巴比松畫派荸荠馳檄從容自如挫針打關防帶水拖泥倒除登山釘筋定時煩愁非是賦給浮食稿壤觀國過來過去熇暑何誰降心順俗交當角鐵假死靜諷金鮮居士可憫科目人快報愧心雷皷冷嗦嗦連仍零丁鳴高齧鐵跑馬樓飄轉牽率樵女勤蕲起人融溢纔恰山崖設拜深宮受箓缌慘誦書素衷土地稅瓦甓威壯呷啜相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