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低心志,隨順流俗。 三國 魏 嵇康 《與山巨源絕交書》:“欲降心順俗,則詭故不情,亦終不能獲無咎無譽。”
關于成語“降心順俗”的詳細解釋如下:
該成語意為降低個人心志,順應社會習俗,強調個體為適應環境或群體而調整自我态度和行為。
詞源出處
最早見于三國時期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欲降心順俗,則詭故不情,亦終不能獲無咎無譽。”
此句表達了嵇康對違背本心、迎合世俗的矛盾心理。
結構分析
用法與語境
多用于描述處事态度,含中性色彩。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出處原文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嵇康集》相關研究文獻。
《降心順俗》是一個成語,意為順應世俗、遵循衆人常理,調整自己的心态和行為。它強調人們要摒棄過度追求個性和獨立思考的傾向,與社會大衆保持和諧共處。
成語《降心順俗》的部首是“⻍”(肉字旁),由11畫組成。
《降心順俗》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馮夢龍的小說《警世通言》中。在小說的“補牢篇”中,馮夢龍以此警示人們要懂得順應世俗,不要過于刁鑽和理想化。
《降心順俗》的繁體字為「降心順俗」。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成語《降心順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含義和拼音讀音基本相同。
他在工作中能夠降心順俗,與同事們和睦相處。
順俗、降心、降心順俗
順從世俗、遵循常規、順從習俗
執拗、固執己見、剛愎自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