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國的意思、觀國的詳細解釋
觀國的解釋
指觀察國情。引申為從政。《易·觀》:“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宋書·孝武帝紀》:“内難甫康,政訓未洽,衣食有仍耗之弊,選造無觀國之美。”《隨園詩話補遺》卷四引 清 鄭德基 《贈隱者》詩:“讀書豈必皆觀國,學佛何須定出家。”
詞語分解
- 觀的解釋 觀 (觀) ā 看,察看:觀看。觀止(贊歎所看到的事物極端完美,無以複加)。觀風(a.暗中察看動靜,以定行止;b.觀察民間風俗習慣,生活狀态)。觀陣。觀賞。觀察。觀感。參觀。 看到的景象或樣子:觀瞻(
- 國的解釋 國 (國) ó 有土地、人民、主權的政體(古代指諸侯所受封的地域):國家。國土。國體(a.國家的性質;b.國家的體面)。國號。國度(指國家)。國策。國情。國法。國力。國防。國威。國寶(a.國家的寶物;
專業解析
"觀國"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語境來理解。主要釋義如下:
-
觀察國情,了解民風政情
- 這是最核心的含義。"觀"指觀察、考察,"國"指國家、邦國。合起來指通過實地考察或細緻觀察來了解一個國家的政治狀況、風俗民情、治理水平等。這體現了古代治國理政中重視實地調研的思想。
- 例證:《周易·觀卦》彖辭:"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下觀而化也。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雖未直接出現"觀國"二字,但"觀"的對象(天文、人文)與治國密切相關,體現了"觀"以知天下、化天下的思想,為"觀國"提供了哲學基礎。
- 例證:《禮記·王制》:"天子五年一巡守...命大師陳詩以觀民風,命市納賈以觀民之所好惡,志淫好辟。" 描述了天子通過巡守、采集詩歌、考察市場等方式"觀"(考察)各地民風民情,是"觀國"行為的具體實踐。
-
指諸侯或其使臣朝見天子
- 在古代禮制中,諸侯或其派遣的使臣前往王都朝見天子,觐見君王,也稱為"觀"或"觀國"。這裡的"觀"有"瞻仰"、"朝見"之意,"國"指天子所在的王畿或朝廷。
- 例證:《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吳國公子季劄"請觀于周樂",即請求觀賞周王室的音樂,此處的"觀"即帶有朝見、訪問的性質。雖未直言"觀國",但行為發生在周天子都城,是諸侯代表"觀"天子之國的體現。
- 例證:《儀禮·觐禮》詳細記載了諸侯觐見天子的禮儀,其核心就是"觐"(即"觀")天子。
-
展示國家的禮儀文化
- 有時"觀國"也指展示國家的禮儀、威儀或光輝形象,供他人觀瞻學習。這裡的"觀"有"示人"、"展示"之意。
- 例證:《周禮·秋官·大行人》:"王之所以撫邦國諸侯者...時聘以結諸侯之好,殷覜以除邦國之慝,間問以谕諸侯之志,歸脤以交諸侯之福,賀慶以贊諸侯之喜,緻禬以補諸侯之災...此所以觀國也。" 鄭玄注:"觀,猶示也。" 意指天子通過一系列禮儀活動(時聘、殷覜等)來展示(觀)國家的禮儀規範,讓諸侯效仿。此處"觀國"意為"示之以國之禮儀"。
- 例證:《周易·觀卦》六四爻辭:"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 意為"觀瞻國家(或君王)的光輝盛德,利于成為君王的賓客(或輔佐)"。這裡的"觀國"指觀瞻、領略國家的榮光。
"觀國"一詞源于先秦典籍,其核心含義是觀察、考察國家(的政情民風),這是治國安邦的重要基礎。引申義包括諸侯朝見天子以及展示國家的禮儀文化。理解該詞需緊密結合古代政治制度和禮樂文化背景。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 (紙質版或權威數據庫如"漢典"等可查):對"觀國"有明确釋義,綜合了上述主要含義。
- 《辭源》 (修訂本,商務印書館):對古語詞溯源精準,是查詢"觀國"等古漢語詞彙的權威工具書。
-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針對古代文獻常用詞釋義,是理解"觀國"等詞彙的實用工具。
網絡擴展解釋
“觀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觀國”指觀察國情,引申為參與政事或從政。該詞源自《周易·觀卦》中的經典表述:“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意為通過觀察國家風貌,輔助君王治理。
二、曆史文獻用例
- 政治語境:《宋書·孝武帝紀》提到“選造無觀國之美”,強調選拔人才需具備觀察國情的能力。
- 文學表達:清代鄭德基在《贈隱者》詩中寫道“讀書豈必皆觀國”,将“觀國”與讀書治學形成對比,突顯其政治實踐内涵。
三、現代應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古文研究或特定學術讨論中,其核心仍圍繞對國家狀況的觀察與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百結花秉賦殘困騁快襯錢齒臷齒頰挂人辭工賜蟒燈具彫蓬鵝管冰歌弦隔斜管響珪币貴陽市榖桑豪忽好惹好笑何窮紅椅子黃葛峽踐信記睹經意隽贍匡戾奎蹄諒直撩東劄西陵差靈鈎嶺外戮殺牛馬牆泥窪子漚苎匏巴娉財屏伏噗哧淺子跂及秋暮人彘上肢生熟湯爽明雙南陶範偎傍問寝視膳窩癟物美價廉限阈小末小手工業燮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