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諷的意思、靜諷的詳細解釋
靜諷的解釋
委婉地暗示或勸戒。 唐 崔融 《報三原李少府書》:“撤函敷紙,恬神靜諷。”
詞語分解
- 靜的解釋 靜 ì 停止的,與“動”相對:靜止。靜态。靜物。平靜。風平浪靜。 沒有聲音:安靜。寂靜。僻靜。冷靜。肅靜。靜悄悄。靜穆。靜谧。靜默。靜觀。靜聽。 安詳,閑雅:靜心。靜坐。 古同“淨”,清潔。 姓。 動
- 諷的解釋 諷 (諷) ě 不看着書本念,背書:諷誦(抑揚頓挫地誦讀)。諷詠。 用含蓄的話勸告或譏刺:諷刺。諷谏(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語進谏)。諷喻(一種修辭手法,用說故事等方式說明事物的道理)。諷一勸百
網絡擴展解釋
“靜諷”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 核心含義:指通過含蓄、委婉的方式暗示或勸誡他人,而非直接批評。
- 結構解析:
- 靜:表示安靜、不露聲色;
- 諷:本義為諷刺,此處引申為暗示或勸告。
二、用法與語境
- 行為特征:強調以沉默或間接表達傳遞态度,如通過神态、動作等非語言形式暗示不滿。
- 文學引用:唐代崔融《報三原李少府書》中“恬神靜諷”即描述以平和心态委婉勸誡。
三、近義詞與辨析
- 近義詞:諷一勸百、旁敲側擊(側重間接表達)。
- 反義詞:直言不諱、冷嘲熱諷(直接或尖銳的批評)。
四、發音與書寫
- 拼音:jìng fěng(注意“諷”讀第三聲,非輕聲)。
- 字形結構:均為左右結構漢字。
五、應用示例
例如在傳統文化中,文人常以詩詞“靜諷”時政,既表達觀點又避免直接沖突。
該詞多用于描述含蓄的勸誡行為,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是暗示批評還是委婉建議。
網絡擴展解釋二
靜諷的意思
靜諷(jìng fěn)是一個詞語,常用于形容以靜谧的方式諷刺或嘲笑某人或某事。它表示通過不直接表達觀點而用诙諧或嘲諷的語言間接地批評。靜諷強調通過含蓄的方式傳達信息,讓人思考并引發共鳴。
拆分部首和筆畫
靜諷由「青」和「讠」兩個部首組成,其中「青」是略帶薄荷色的顔色,而「讠」代表言語。根據《康熙字典》,它的總筆畫數為20個。
來源與繁體
「靜諷」這個詞出自《魏書·宦者傳》:“京城因‘賀年’之徒‘靜諷’二太子是已,即上詞。” 在繁體字中,「靜諷」被寫作「靜諷」。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靜諷」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例如,根據唐代《玉篇》的記載,「靜諷」可以寫作「靜訽」。
例句
他用靜諷的話語點燃了整個會場的笑聲。
這部電影巧妙地運用了靜諷來揭示社會問題。
組詞
靜谧、諷刺、嘲笑
近義詞
諷刺、挖苦、調侃
反義詞
直接表達、贊美、褒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