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齧鐵的意思、齧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齧鐵的解釋

傳說中的獸名。《神異經·中荒經》:“南方有獸焉,角足大小形狀如水牛,皮毛黑如漆,食鐵飲水,其糞可為兵器,其利如剛,名曰齧鐵。”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齧鐵(niè tiě)是漢語古籍中記載的異獸名,其釋義可從三方面解析:

一、詞源考據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神異經·中荒經》,記載南方有獸「狀如水牛,毛黑似漆,食鐵飲水,其糞可作兵器」。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獸部》引述此獸「齒牙極利,能齧金鐵」,印證其名稱由「齧食金屬」的特征而來。

二、形象特征 據《事物绀珠》描述,齧鐵「體大如象,目若黃金,角長丈餘」,具有神話生物特征。清代《格緻鏡原》補充其「晝伏夜出,行處草木皆焦」,賦予其超自然屬性。

三、文化衍變 此獸形象在文學創作中逐漸演化,唐代《酉陽雜俎》載其「見則兵戈起」,被賦予戰亂預兆的象征意義。明代《五雜俎》則稱其「角可入藥」,反映古代醫學想象。現代《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傳說中能食鐵的異獸」,保持詞義的曆史延續性。

網絡擴展解釋

“齧鐵”是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其含義需從字形和古代文獻中推測:

  1. 字義拆解

    • “齧”(niè):同“齧”,意為“咬、啃”,如“齧齒動物”。
    • “鐵”:金屬鐵。
      字面組合為“咬鐵的(事物)”。
  2. 古代文獻中的指代
    根據《神異經》等古籍記載,“齧鐵”是傳說中的神獸,又稱“食鐵獸”,描述其“齒利如刃,能嚼金鐵”。古人可能觀察到熊類動物啃食炊具(如鐵鍋殘留鹽分)的行為,遂以“食鐵”命名,後逐漸演化為大熊貓的别稱。

  3. 現代關聯
    大熊貓雖以竹為食,但其強大的咬合力(約1300牛頓)和啃咬習性,可能被古人誤認為能“食鐵”。此名稱現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非生物學正式名稱。

  4. 生僻性說明
    “齧鐵”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常見于古籍或神話研究領域,需結合具體文獻語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八乘拔釘敝幽不做美采購椎殺儲書邨塾到點鞑夷點查方光烏泛蟻豐髯分理富國強兵感情高曠勾子軍好音谹誼黃雲驕兵悍将角材嬌媚計較锱铢進扼精窮近戚九德俊才俊英駿驵刊立曠工來命癧瘍風瑪雅文化謀筮匿報凝霭破式牽就嗛呥傾墜栖噪人力宂亂慎志十成九穩十返詩韻厮混獀狩泝回外朗往常間香露下一步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