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刺上化下的意思、刺上化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刺上化下的解釋

諷谕國君,教化下民。 唐 黃滔 《答陳磻隱論詩書》:“詩本於國風王澤,将以刺上化下,苟不如是,曷詩人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刺上化下”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法家思想的成語,其核心含義在于強調通過規範上層行為來教化下層民衆,體現了法家“以法治國”“刑過不避大臣”的治理理念。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釋義

“刺上化下”指通過嚴格約束統治階層(“刺上”)的行為準則,從而感化、引導百姓(“化下”)遵守法度。“刺”意為批評、規誡,“化”指教化、影響。該詞強調上位者的表率作用,認為統治者的守法與否直接決定社會風氣,即“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二、出處與思想背景

此概念源于《韓非子·難三》:“故群臣陳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責其功……明君之道,臣不得陳言而不當。” 韓非子主張君主需以法治約束臣屬(“刺上”),進而樹立權威,使民衆自然效法(“化下”)。這體現了法家“法不阿貴”的平等法治觀,與儒家“自上而下”的德治形成互補。

三、深層内涵

  1. 權力制衡:要求統治者率先守法,打破“刑不上大夫”的舊制,通過制度性“刺上”防止權力濫用。
  2. 社會示範效應:君主與官吏的合規行為會成為民間效仿的标杆(“化下”),如《管子》所言:“禁勝于身,則令行于民矣。”
  3. 法治基礎:漢代桓寬《鹽鐵論》進一步闡釋:“法設而民不犯,令施而民從”,指出法律的公信力依賴于上層對規則的遵守。

四、曆史影響

這一思想成為後世“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法理依據,如唐代《貞觀政要》記載魏征谏言:“居人上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強調統治者行為對民風的導向作用,印證“刺上化下”的實踐意義。


權威參考來源:

  1. 《韓非子·難三》(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桓寬《鹽鐵論·刑德篇》(上海古籍出版社注釋本)
  3. 吳兢《貞觀政要·論公平》(中華書局譯注本)

網絡擴展解釋

“刺上化下”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說明:

一、核心含義

該成語指通過諷谏方式勸誡統治者,同時教化百姓。具體包含兩層:

  1. 刺上:以委婉或尖銳的言辭規勸國君,糾正其過失()。
  2. 化下:通過教育引導民衆,傳播道德規範()。

二、出處溯源

最早見于唐代黃滔的《答陳磻隱論詩書》,原文提到“詩本於國風王澤,将以刺上化下”,強調詩歌的社會教化功能()。

三、結構解析

四、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文學評論或曆史文獻中,形容文人通過作品實現社會責任感。例如:“唐代詩人常以詩文刺上化下,反映民間疾苦。”()

五、補充說明

該成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古典文學研究或成語詞典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政治倫理内涵()。

别人正在浏覽...

黯然失色百分百適砭削藨蓘並翼駁堯部領承筐愁容純真湊搭怛化大鵹箪豆當甚麼眈盼到敢大議頂逆地征豆蓉渎聒愕夢放臂發兆貴意漢臯解珮含景見所不見羁單接待站解止譏諷今兒個濟涉寄坐孔約兩唐麗蘂裡選率貸冥思民輸淠淠親如手足囚籍秋液起早挂晚戎軒散人商質山窮水絶社交受窘收清死巴閑職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