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堯的意思、駁堯的詳細解釋
駁堯的解釋
亦作“駮堯”。指 漢 光武帝 議郊祀, 杜林 力駁祀 堯 事。《後漢書·杜林傳》:“明年,大議郊祀制。多以為 周 郊 後稷 , 漢 當祀 堯 。詔復下公卿議。議者僉同,帝亦然之。 林 獨以為 周 室之興,祚由 後稷 , 漢 業特起,功不緣 堯 。祖宗故事,所以因循。定從 林 議。” 五代 李瀚 《蒙求》詩:“ 壽王 議鼎, 杜林 駮 堯 。”
詞語分解
- 駁的解釋 駁 (駁) ó 說出自己的理由來,否定旁人的意見:批駁。駁斥。駁倒(僶 )。反駁。駁論。駁議。 顔色不純夾雜着别的顔色:斑駁。駁雜。 大批貨物用船分載轉運:駁運。駁船(轉運用的小船。亦作“撥船”)。
- 堯的解釋 堯 (堯) á 傳說中上古帝王名:堯舜(“堯”和“舜”,均為傳說中上古的賢明君主。後泛指聖人)。堯天舜日(舊時喻太平盛世)。 筆畫數:; 部首:兀;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駁堯”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種主要解釋,其含義和來源存在差異:
一、典故性解釋(質疑權威)
根據,該詞源自堯舜時期的傳說。堯作為賢明君主,曾用“駁舜之言”反駁丹朱的質疑,表達堅持原則的态度。因此,“駁堯”被引申為質疑權威、否定傳統觀念的行為,常用于形容對既有權威的理性挑戰。
二、曆史事件解釋(反對祀堯)
根據,該詞特指東漢杜林反對漢光武帝祭祀堯的事件。杜林認為周朝因後稷興起,而漢朝功業與堯無關,最終說服光武帝放棄祀堯。此典故見于《後漢書·杜林傳》和五代李瀚《蒙求》詩,成為“依據曆史實際否定盲目效仿”的典型案例。
補充說明
- 詞性差異:前者為成語用法,後者為特定曆史事件指代。
- 現代使用:當代語境中多采用第一種引申義,第二種更多見于曆史文獻分析。
- 注意混淆:部分資料可能将兩種解釋混合,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駁堯》這個詞起源于古代中國的傳說和文化。它是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部首分别是馬和卓,馬部的筆畫數是3,卓部的筆畫數是8。它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與現代漢字略有不同,但大緻相似。《駁堯》的繁體形式是「駁堯」。
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故事。傳說中堯是上古時期的一個偉大的君王,在位時實行仁政,使得國家繁榮昌盛。而駁堯則是對堯的反駁和質疑。它象征着人們對堯掌權時的批評和不滿。
以下是《駁堯》這個詞語的用法例句:
1. 他的言論駁堯,引起了很大的争議。
2. 這篇文章以一種巧妙的方式駁堯,揭示出堯治理下的問題。
與《駁堯》相關的組詞有駁斥、駁論等,它們都表示對某種觀點或主張的反對和批評。近義詞可以包括批駁、反駁等,而反義詞可能是褒揚、稱贊等詞語。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