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日光照臨。 南朝 齊 謝朓 《休沐重還道中》詩:“賴此盈罇酌,含景望芳菲。” 唐 王昌齡 《過華陰》詩:“東峯始含景,了了見松雪。”
(2).指服食日光。古代養生術,為道家内丹功夫之一。 晉 葛洪 《抱樸子·用刑》:“譬存玄胎息,呼吸吐納,含景内視,熊經鳥伸者,長生之術也。”
劍名。 唐 杜甫 《玄都壇歌寄元逸人》:“故人昔隱 東蒙峯 ,已佩含景蒼精龍。” 仇兆鳌 注:“﹝景﹞音影。” 明 高啟 《次韻王七隅仙興》:“龍氣雙騰含景劍,蠹魚三食内篇文。”
“含景”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解釋:
日光照臨
指日光普照或包含光影。該釋義源于“景”的古義“日光”,如《說文解字》記載“景,日光也”。例如詩句“情中含景,景裡有情”,即指情感與光影交融(、)。
道家養生術
指古代道家修煉内丹的功夫之一,即通過“服食日光”來養生。晉代葛洪《抱樸子·用刑》提到“含景内視”,即通過吸收日光能量進行修煉。
劍名
唐代杜甫《玄都壇歌寄元逸人》中提及“含景蒼精龍”,此處“含景”為劍的名稱。明代高啟的詩句“龍氣雙騰含景劍”也印證了這一含義。
“含景”的釋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常見于文學與古籍,既可指自然光影,也與道家文化、兵器名稱相關。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2、5中的文獻。
含景一詞在漢語中有着多重含義。它可以指代蘊含着美麗景色的事物或地方,也可以是指有關景色的意境或描述。在古代文人墨客的詩詞中,含景常常用來形容某種景緻給人留下的印象或感受。
拆分部首和筆畫:含景這個詞由“口”和“日”兩個部首組成,分别對應的筆畫數為2和4。
來源:含景一詞首次出現于《康熙字典》,可以追溯到清朝。在這部辭書中,含景被定義為有美麗景色的地方。
繁體:含景在繁體字中寫作「含景」。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含景的寫法與現在相比略有不同。其古漢字寫法為「含景」,口字旁寫得略大一些。
例句:他的詩句中總是能夠含景入詩,給人以美的享受。
組詞:包含、蘊含、含蓄、景色、景點。
近義詞:充滿景色、富有景緻、美景。
反義詞:荒涼、丑陋、無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