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止。《周禮·天官·掌舍》“掌舍” 漢 鄭玄 注:“舍,行所解止之處。” 孫诒讓 正義:“解,猶休也,息也,止也……解止者,休止也。”《三國志·魏志·鮑勳傳》:“ 勛 以塹壘未成,解止不舉。”
“解止”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iě zhǐ,其核心含義為休止、停止,常出現在古代文獻或學術注解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解止”指事物的停止、終止或暫時中斷,強調動作或狀态的結束。例如《三國志·魏志·鮑勳傳》中“解止不舉”,意為停止行動。
構詞分析
該詞多用于學術研究或古文解讀,日常口語中較少出現。若需表達相似含義,可選用“暫停”“終止”等更通用的詞彙。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周禮》相關注疏(來源:)。
解止(jiě zhǐ)是一個漢字詞彙,具有解脫、停止的意思。它由“解”和“止”兩個部分組成。
根據部首來拆分,這個漢字的左邊是“角”部,右邊是“止”部。其中,“角”部表示這個詞與角、角落等有關。而“止”部表示腳停住的意思,進一步引申為停止。
解止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字,其源追溯到早期的象形文字。古人類似于用圖畫表達物事之道,因此解止的字形也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演變。在繁體字中,解止的字形相當于繁體字“解止”的形式。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解止的字形有所不同。在《說文解字》中,解脫的字形顯示為一個手拉開忍耐的嘴巴,寓意為解除苦痛和壓力。
以下是一些解止的例句:
一些與解止相關的組詞包括解脫、解放、解救等。
解止的近義詞包括停止、中止、終止等。
解止的反義詞可以是繼續、延續、持續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