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居客位。比喻地位不穩且無實權。《三國志·魏志·曹爽傳》:“天下洶洶,人懷危懼,陛下但為寄坐,豈得久安!”《北史·魏紀五論》:“自茲之後, 魏 室土崩,始則制屈強胡,終乃權歸霸政。主祭祀者不殊於寄坐,遇黜辱者有甚於弈棊。”《資治通鑒·晉懷帝永嘉四年》:“大司馬擁十萬衆屯於近郊,陛下便為寄坐耳。” 胡三省 注:“言大權非己出,託位於臣民之上,勢同寄寓也。” 宋 洪邁 《容齋隨筆·小貞大貞》:“人君居尊位,倒持太阿,政令有所不行,德澤有所不下,身為寄坐,受人指麾,危亡之形,且立至矣。”
“寄坐”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基本含義
指寄宿、暫居他處,即暫時借住于他人住所。例如旅途或異地生活時依附親友居住的場景。
引申比喻義
在曆史文獻中,“寄坐”更多用于政治或權力語境,比喻地位不穩且缺乏實權的狀态。如:
近義詞關聯
漢典中“托坐”與“寄坐”同義,均指“不稱其位,坐不能久”,進一步佐證其政治隱喻的用法。
該詞既可表實際寄宿,但更常用于抽象描述權力旁落或地位不穩的狀态,需根據上下文具體判斷。
《寄坐》一詞,是指一種以書信的形式發出的對他人所持的坐席的請求或安排。通常是在相關場合中,以書信的形式表達對對方的尊敬或祝福,并邀請對方在特定時間和地點坐席。
《寄坐》的拆分部首為宀(mián)和貝(bèi)。
《寄坐》總共有12畫。
《寄坐》一詞并無明确的來源,但可以從字面上看出,寄意為将心意或請求送至他人,坐指的是坐席。兩者結合起來,即是通過書信的形式将邀請或請求傳遞給他人。
《寄坐》的繁體字為「寄座」。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寄坐》的古時候寫法為「寄坐」。
1. 他通過一封《寄坐》的信邀請了朋友來參加自己的生日聚會。
2. 我們收到了一份《寄坐》的請帖,邀請我們參加婚禮。
3. 我們誠摯地邀請您《寄坐》,一同慶祝我們公司成立十周年。
1. 寄信
2. 坐席
3. 請帖
近義詞:邀請
反義詞:取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