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詞牌的意思、詞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詞牌的解釋

[names of the tunes to which ci poems are composed] 填詞用的曲調名。如“菩薩蠻”、“西江月”

詳細解釋

(1).刻有詩詞的牌。 況周頤 《蕙風詞話續編》卷一:“ 義州 李文石 ( 葆恂 )《舊學盦筆記》,記所見金石書畫,有 宋 製 賈文元 玉詞牌。”參見“ 詩牌 ”。

(2).指填詞用的曲調。最初的詞,都是配合音樂來歌唱,有的按詞制調,有的依調填詞,曲調的名稱即詞牌,一般根據詞的内容而定。後來主要是依調填詞,曲調和詞的内容就不一定有聯繫,而且大多數詞都已不再配樂歌唱,所以各個調名隻作為文字、音韻結構的定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詞牌是中國古代文學中與“詞”這種詩歌體裁緊密相關的專業術語,指詞調的名稱,規定了詞的格式、韻律、句數、字數和平仄等創作規範。它類似于音樂曲譜的名稱,詞人需按照特定詞牌的格律要求進行“填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牌的定義與功能

  1. 格式規範

    詞牌是詞調的名稱,每個詞牌對應一套固定的格律規則,包括:

    • 字數:如《十六字令》共16字,《水調歌頭》95字;
    • 句數:如《浣溪沙》共6句;
    • 平仄:每字的聲調需符合平仄交替規律;
    • 押韻:韻腳位置及韻部要求(如平韻、仄韻或換韻)。
  2. 音樂關聯性

    詞牌最初源于唐代教坊曲名,與樂曲旋律綁定。如《菩薩蠻》源自西域舞曲,《水調歌頭》截取隋炀帝《水調歌》首段。宋代後音樂失傳,詞牌轉為純文學格律符號。


二、詞牌的來源與分類

  1. 來源類型

    • 樂曲名:《蝶戀花》《西江月》原為唐教坊曲;
    • 地名:《揚州慢》《沁園春》;
    • 人物名:《念奴嬌》(唐宮人念奴)、《虞美人》(項羽寵姬);
    • 詞中字句:《一剪梅》取自首句“一剪梅花萬樣嬌”。
  2. 同調異名現象

    同一詞牌可能有多個别名,如:

    • 《念奴嬌》亦稱《酹江月》《大江東去》;
    • 《菩薩蠻》又名《子夜歌》《重疊金》。

三、詞牌的文化意義

  1. 文學創作範式

    詞牌為詞體文學提供标準化框架,如《滿江紅》宜抒壯烈之情,《雨霖鈴》多寫離愁别緒,形成“調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的創作傳統。

  2. 曆史傳承載體

    部分詞牌記錄古代風俗,如《破陣子》反映唐代武舞,《蘭陵王》紀念北齊戰神高長恭。


四、經典詞牌示例

詞牌名 代表作 核心規則
憶江南 白居易“江南好” 27字,三平韻,單調五句
鹧鸪天 晏幾道“彩袖殷勤捧玉鐘” 55字,上片四句三平韻,下片五句三平韻
水調歌頭 蘇轼“明月幾時有” 95字,上下片各四平韻

詞牌是中國詞學體系的基石,通過嚴格的格律将音樂性轉化為文字規範,既承載曆史音樂文化,又為文人提供創作範式。其名稱來源多元,異名現象豐富,是研究古典文學與音樂史的重要切入點。


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欽定詞譜》(清·王奕清編)
  3. 龍榆生《唐宋詞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
  4. 吳梅《詞學通論》(中華書局)
  5. 舒夢蘭《白香詞譜》(上海古籍出版社)
  6. 段安節《樂府雜錄》(古典文獻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詞牌是古典詩詞創作中使用的曲調名稱,決定詞的格式、聲律及情感基調。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定義與功能

  1. 音樂與文學的雙重屬性
    詞牌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調名,如《西江月》《蝶戀花》等,每個詞牌對應固定的旋律、節奏和結構。宋代後逐漸脫離音樂,成為文字格律的規範,如《沁園春》規定114字、上下阕等格式。

  2. 情感表達的容器
    不同詞牌的平仄、韻腳承載特定情感。例如:

    • 《滿江紅》多用仄韻,適合豪邁激昂的情感(如嶽飛“怒發沖冠”);
    • 《雨霖鈴》平緩婉轉,多抒寫離愁别緒(如柳永“寒蟬凄切”)。

二、起源與發展

  1. 隋唐燕樂孕育雛形
    隋唐宮廷融合西域胡樂與中原清樂,形成燕樂體系,教坊曲如《菩薩蠻》成為早期詞牌來源。中唐文人劉禹錫、白居易開始依曲填詞,提升民間曲調的文學性。

  2. 宋代文人定型格律
    柳永整理《樂章集》系統化詞牌,周邦彥考訂音律,姜夔自創《暗香》等新調,使詞牌從音樂符號發展為嚴謹文學範式。

三、詞牌來源舉例

四、與詞題的關系

北宋前詞牌多與内容相關(如《漁歌子》寫漁夫生活),後逐漸分離。蘇轼等人在詞牌外加注标題(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使詞牌成為純格式标識。

五、文化意義

詞牌融合音樂、文學與曆史,如《菩薩蠻》折射唐代中外文化交流,《賀新郎》展現宋代科舉制度下的文人生态。其演變史貫穿中國雅俗文化的互動與升華。

别人正在浏覽...

愛憎分明安安藍别淚弊落差彊人意尺口充事傳杯瘡好忘痛瘡痛楚調粗心大意倒果為因電離軬客腐骨敷翫光複故邦淮甸狐唱枭和會撮混淪家道從容簡點井闌盡好禁圉機速曠年枯偃雷峯塔流梗龍殿龍篆祿米旅旅排闼直入判陰披麻拷仆旗強梁棋博起根發由聖神文武神縣十米九糠石器瘦缺悚詟同樂會通衢廣陌望燎望士象鞋弦子仙姿玉貌襲常細苛息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