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通八達的寬廣大路。 唐 牛僧孺 《玄怪錄·崔紹》:“王遂行, 紹 次之,二使者押 紹 之後,通衢廣陌,杳不可知際。” 宋 胡仔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東坡一》:“譬夫善馭良馬者,通衢廣陌,縱橫馳逐,惟意所之。”
“通衢廣陌”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拼音與釋義
拼音為tōng qú guǎng mò,意為“四通八達的大路和空曠的小路”。其中:
2. 出處與例句
3. 用法與結構
4. 近義詞與擴展
近義詞包括“四通八達”“康莊大道”等,多形容交通便利或地域開闊的場景。
5. 權威性說明
綜合漢典、樂樂課堂等高權威來源,該成語強調道路的廣闊與通達性,兼具“大路”與“小路”的雙重意象。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玄怪錄》原文及古典文學作品。
《通衢廣陌》是指繁華熱鬧的大街和小巷,意味着交通便利、熱鬧繁華的場所。
《通衢廣陌》的拆分部首為“辶”、“廣”和“阝”,其中“辶”為通偏旁,表示與行進有關的意思;“廣”為廣偏旁,表示與寬廣、衆多有關的意思;“阝”為邑偏旁,表示與街巷有關的意思。拆分後的筆畫為12畫。
《通衢廣陌》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詩經》中的一句詩:“通衢廣陌,殷我獨宿。”這句詩表達了詩人對熱鬧繁華城市的向往和對孤獨的困惑。
《通衢廣陌》的繁體字為「通袪廣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通衢廣陌》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其中,通衢的“通”字在古代有“彤”字作為通偏旁,“衢”字為“正在”的異體,“廣”和“陌”字在古代寫法中沒有太大變化。
1. 這座城市的通衢廣陌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2. 每當夜幕降臨,通衢廣陌上燈火輝煌,人聲鼎沸。
1. 通途衢道
2. 廣場阝陌
3. 博采衆長
1. 茫茫人海
2. 熙熙攘攘
3. 天街巷陌
1. 孤寂荒涼
2. 幽靜僻靜
3. 閉塞無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