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瘡口或傷口痛;瘡傷病痛。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迦濕彌羅國》:“至大林中,有病象瘡痛而卧,引此僧手至所苦處,乃枯竹所刺也。”《三國演義》第五一回:“ 周瑜 雖患瘡痛,心中自有主張。”
“瘡痛”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瘡痛”指瘡口或傷口的疼痛,也可泛指由瘡病引發的身體痛苦。該詞由“瘡”(皮膚潰瘍或外傷)和“痛”(難受的感覺)組合而成,強調因瘡傷導緻的生理不適。
古籍記載
現代用法
如“舊瘡未愈,又添新痛”比喻接連遭受打擊的痛苦感受。
在文學中,“瘡痛”常被賦予象征意義,例如:
“瘡痛”既描述具體的皮膚潰爛疼痛,也可擴展至比喻性表達,反映身體或精神層面的持續痛苦。其用法在古今語境中均具有較強表現力。
《瘡痛》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皮膚上的創傷或潰爛引起的疼痛感。
《瘡痛》的部首拆分為疒和疒,總共有7個筆畫。
《瘡痛》一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出現在古代醫學典籍中,如《黃帝内經》。瘡痛是人們在古代常見的疾病之一,因此,這個詞被用來描述皮膚潰爛所引起的疼痛感。
在繁體字中,瘡痛分别寫作瘡痛。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瘡痛在古代常被寫作“瘡痛”,其中,“瘡”表示瘡,瘍的舊字形,而“痛”與現代寫法相同。
1. 他的腳上有個大瘡痛,走路都非常困難。
2. 她感覺臉上的瘡癢得厲害,想馬上去看醫生。
1. 瘡痛滿目(形容傷痕累累)
2. 瘡痛交迫(形容疼痛程度極大)
1. 疼痛
2. 創傷
康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