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祿米的意思、祿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祿米的解釋

[rice as salary] 用作俸祿的粟米(古代官員俸祿,以米(糧)計算,故稱“祿米”)

詳細解釋

用作俸給的粟米。因古代俸給常以粟米計稱。《韓非子·外儲說右上》:“倉無陳粟,府無餘財,官婦不禦者出嫁之,七十受祿米。”《隋書·食貨志》:“客皆注家籍。其課,丁男調布絹各二丈……租米二石,祿米二石。”《隋書·食貨志》:“州郡縣祿米、絹布、絲綿,當處輸臺傳倉庫。” 唐 岑參 《題新鄉王釜廳壁》詩:“祿米嘗不足,俸錢供與人。”《文獻通考·職官十九》:“國家依品制俸,官一品月俸三十千,職田祿米大約不過千石。” 郭沫若 《李白與杜甫·杜甫的地主生活》:“這位‘主守’之所以能施行仁義,明顯地是靠着多馀的祿米。”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祿米”是古代官員俸祿的一種形式,特指以粟米(糧食)作為官吏的薪資。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祿米指古代官員按職位等級獲得的糧食俸祿,因古代常以米糧計算官員收入而得名。例如《三國演義》提到“仍給祿米以養之”,《儒林外史》中也有“祿米一石”的記載。

二、曆史背景與文獻依據

  1. 起源與制度
    祿米制度可追溯至先秦時期。《韓非子》記載“七十受祿米”,表明戰國時已有以米為俸祿的做法。
  2. 隋唐時期的規範
    《隋書·食貨志》明确記載官員俸祿包含“祿米二石”,并規定州郡需将祿米等物資統一運輸至官方倉庫。唐代詩人岑參也在詩中提到“祿米嘗不足”,反映官員俸祿的實際狀況。

三、相關延伸

四、總結

祿米是古代官僚體系中的重要經濟制度,體現了“以糧代薪”的實物俸祿特點。其形式雖隨朝代更疊有所變化,但核心始終是保障官員基本生活需求,維持行政體系運轉。

網絡擴展解釋二

祿米

祿米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分别是“祿”和“米”。

拆分部首和筆畫

“祿”這個字的部首是示字旁,它由6個筆畫組成;“米”這個字的部首是米字旁,它由6個筆畫組成。

詞義

祿米的意思是指作為報酬的米糧。在古代,國家官員或財主會以米糧作為給予下屬或仆人的賞賜或報酬。

來源和繁體

祿米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在繁體字中,“祿”字的書寫形式為「祿」,而“米”字的書寫形式與簡化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祿”字在古代寫作「祿」,而“米”字則由左右結構的米字旁組成。

例句

1. 作為對他多年辛勤工作的酬勞,老闆每月給予他一定數量的祿米。

2. 奉獻自己的才能和汗水,才能收獲豐富的祿米。

組詞

祿位、祿山、祿薄、祿師、祿食等。

近義詞

祿賞、祿饷、俸祿、薪祿。

反義詞

無祿、失祿、貧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