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祿米的意思、祿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祿米的解釋

[rice as salary] 用作俸祿的粟米(古代官員俸祿,以米(糧)計算,故稱“祿米”)

詳細解釋

用作俸給的粟米。因古代俸給常以粟米計稱。《韓非子·外儲說右上》:“倉無陳粟,府無餘財,官婦不禦者出嫁之,七十受祿米。”《隋書·食貨志》:“客皆注家籍。其課,丁男調布絹各二丈……租米二石,祿米二石。”《隋書·食貨志》:“州郡縣祿米、絹布、絲綿,當處輸臺傳倉庫。” 唐 岑參 《題新鄉王釜廳壁》詩:“祿米嘗不足,俸錢供與人。”《文獻通考·職官十九》:“國家依品制俸,官一品月俸三十千,職田祿米大約不過千石。” 郭沫若 《李白與杜甫·杜甫的地主生活》:“這位‘主守’之所以能施行仁義,明顯地是靠着多馀的祿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祿米,漢語詞彙,指古代官員作為俸祿領取的米糧。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核心釋義

    古代官吏俸祿中以米糧形式發放的部分。俸祿是古代官員任職的報酬,除貨币外,常包含糧食(如米、粟),"祿米"特指其中作為實物俸祿的米。例如《新唐書·食貨志》載唐代官員俸祿包含"祿米、職田、俸料"三部分。

  2. 字源與構詞

    • 祿:形聲字,從"示"(與祭祀、神靈相關),"錄"聲。本義為"福氣",引申指官吏的薪俸。
    • 米:象形字,指去殼的谷物籽實(如稻米、粟米)。

      二字組合強調俸祿的實物形态,區别于錢币等支付形式。

  3. 曆史制度背景

    自秦漢至明清,祿米一直是官員俸祿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

    • 漢代:官員按品級領取"秩俸",以"石"計量谷物(如二千石)。
    • 唐代:京官祿米按品級發放,正一品年700石,從九品年50石(據《唐六典》)。
    • 明代:初期官員俸祿以米為主,後折鈔支付,但"祿米"仍為制度術語(《明史·職官志》)。
  4. 文化内涵

    祿米象征官員的經濟待遇與社會地位,反映古代"秩俸養廉"思想。其多寡直接關聯官職高低,如成語"厚祿高官"即體現此觀念。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祿米”是古代官員俸祿的一種形式,特指以粟米(糧食)作為官吏的薪資。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祿米指古代官員按職位等級獲得的糧食俸祿,因古代常以米糧計算官員收入而得名。例如《三國演義》提到“仍給祿米以養之”,《儒林外史》中也有“祿米一石”的記載。

二、曆史背景與文獻依據

  1. 起源與制度
    祿米制度可追溯至先秦時期。《韓非子》記載“七十受祿米”,表明戰國時已有以米為俸祿的做法。
  2. 隋唐時期的規範
    《隋書·食貨志》明确記載官員俸祿包含“祿米二石”,并規定州郡需将祿米等物資統一運輸至官方倉庫。唐代詩人岑參也在詩中提到“祿米嘗不足”,反映官員俸祿的實際狀況。

三、相關延伸

四、總結

祿米是古代官僚體系中的重要經濟制度,體現了“以糧代薪”的實物俸祿特點。其形式雖隨朝代更疊有所變化,但核心始終是保障官員基本生活需求,維持行政體系運轉。

别人正在浏覽...

撥棹子不至于猜量憯盡承包商成論乘輕驅肥傳道授業吹糠見米處舍打本誕靜德佑度曲佛舍利浮收感印罣帶過路黑牢虎棍忽隆澆潑矯揉接吻犄角經紀人進謝絶壤口齒生香誇大狂庫錦了了解人意立業成家輪驺落職盲人騎瞎馬木斫盤蛇烹然謙謝旗竿清皎祈年宮曲譜驅執弱弄山甫守備思理泰遠彤幾通視頭頭是道頹倚托承違卯相籃翔翔小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