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渺小;微賤。《詩·小雅·正月》:“佌佌彼有屋,蔌蔌方有穀。” 毛 傳:“佌佌,小也。” 高亨 注:“佌佌,卑微渺小。”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二:“這箇将軍,英雄名姓非佌佌。嫌小官不做,欲把山河取。”
"佌佌"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古雅色彩的疊字形容詞,主要釋義如下:
一、基本解釋 指卑劣、渺小之态,《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渺小;微賤"㊟。該詞常通過重疊構詞法強化貶義色彩,多用于描述人或事物的卑微屬性。
二、經典出處 最早可追溯至《詩經·小雅·正月》:"佌佌彼有屋,蔌蔌方有谷"㊟,此處以"佌佌"與"蔌蔌"對仗,前者形容小人得志之貌,後者指代庸碌之輩。漢代鄭玄箋注時強調其"喻小人自得"的語境㊟。
三、用法特征
四、語義演變 《王力古漢語字典》指出該詞經曆了從具體指代到抽象貶義的過程,宋代以後逐漸脫離日常口語,成為書面雅言。現代《現代漢語詞典》将其标注為"書面語"詞彙。
㊟《漢語大詞典》(第2版),商務印書館,2020年
㊟《詩經譯注》,中華書局,2015年
㊟《毛詩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廣韻校釋》,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年
“佌佌”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讀音為cǐ cǐ,屬于疊詞形式,主要用于古代文獻或詩詞中。其含義為渺小、卑微的樣子,常帶有貶義色彩,形容人或事物微不足道、地位低下。
例如,《詩經·小雅·正月》中有一句:“佌佌彼有屋,蔌蔌方有穀。” 這裡“佌佌”形容那些品格卑劣的小人反而擁有房屋,而正直賢能的人卻處境艱難,通過對比諷刺社會的不公。
若您是在閱讀古籍時遇到此詞,建議結合具體上下文進一步分析其語境含義。
阿郍白圭之玷百異報謝拔奇本用閉縱不傳不得及彩排禅客籌思楚天雲雨蹙浪大場待年雕弱底柱訪稽煩文缛禮負傷光燿核辯橫海志駕鶴西遊嘉壇迳啟者近履金钲掘蠱酷忍亮拔門屋面目全非免疫冥隘謬采虛譽鳥啭農村撲責戗水黔婁遷葬寝宮清悅瓊雷瓊珠曲蔽柔術三尺枯桐石關雙夕泰山刻石枉害微茫無患木無羞僧夏啟謝草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