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名。據 漢 劉向 《列女傳·魯黔婁妻》載, 黔婁 為 春秋 魯 人。《漢書·藝文志》、 晉 皇甫謐 《高士傳·黔婁先生》則說是 齊 人。隱士,不肯出仕,家貧,死時衾不蔽體。 晉 陶潛 《詠貧士》之四;“安貧守賤者,自古有 黔婁 。”後作為貧士的代稱。 唐 元稹 《三遣悲懷》詩:“ 謝公 最小偏憐女,自嫁 黔婁 百事乖。” 清 龔自珍 《哭鄭八丈》詩:“由來炊火絶,窮死一 黔婁 。” ********* 《志亡兒耀春之殇》詩之二:“兩年掌上晨昏舞,慰我 黔婁 一段貧。”
黔婁(qián lóu)是戰國時期齊國隱士,道家代表人物,其名字常被後世用作安貧樂道的象征。以下是詳細解釋:
身份與生平
黔婁是戰國時期齊國人,曾拒絕齊威王和魯恭公的高官聘請,隱居于濟之南山(今濟南千佛山)。他出身貧寒,但堅持清廉自守,死後因衾不蔽體而廣為人知。
曆史記載的争議
部分文獻如《列女傳》稱其為春秋魯國人,但《漢書·藝文志》及《高士傳》更傾向于齊國人。這種地域差異可能源于不同史料對隱士身份的記載側重不同。
象征意義
黔婁成為“安貧守賤”的代表人物,如陶淵明《詠貧士》中“自古有黔婁”,唐代元稹《三遣悲懷》也以“自嫁黔婁”比喻清貧生活。後世文人常用其名代指貧士或高潔隱士。
道家思想貢獻
作為稷下學宮學者,他著書四篇(已失傳),主張道家“清靜無為”,其品行對後世隱逸文化影響深遠。
補充:黔婁墓現存于山東淄博鳳凰鎮,封土雖平,遺址仍可考。其故事融合了曆史真實與文學塑造,成為傳統文化中貧士精神的典型符號。
《黔婁》是一個古代漢字,它的意思是黑暗、黑夜。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夜晚或一片黑暗的景色。
《黔婁》的部首是黑,它由13個筆畫組成。
據研究,黔婁最早出現在《楚辭·楚歌》中,是古代楚國的一首民歌。後來,這個詞逐漸被用來形容黑暗的夜晚。在古代文學作品和詩歌中,我們經常可以見到黔婁一詞的使用。
《黔婁》的繁體字為「黚婁」。
在古代,黔婁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古人會用不同的字體和筆畫來書寫這個詞,因此可以在古代文獻中找到多種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1. 夜幕降臨,整個城市被黔婁所籠罩。
2. 黔婁之中,隱約可見星空中閃爍的光芒。
黔婁山、黔婁之地、黔婁之色
夜幕、黑暗、昏暗
白晝、光明、明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