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zy;blurred] 迷漫而模糊
煙濤微茫信難求。——唐·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别》
月色微茫
亦作“ 微芒 ”。1.隱秘暗昧;隱約模糊。 晉 葛洪 《抱樸子·祛惑》:“此妄語乃爾,而人猶有不覺其虛者,況其微茫欺誑,頗因事類之象似者而加益之,非至明者,倉卒安能辨哉!” 前蜀 韋莊 《江城子》詞:“角聲嗚咽,星鬥漸微茫。” 元 鮮于樞 《念奴嬌·八詠樓》詞:“瀟灑雲林,微茫煙草,極目春洲闊。” 清 曾國藩 《黃仙峤前輩詩序》:“智足以析天下之微芒,明足以破一隅之固,識之謂也。” 華山 《山中海路》六:“小鐵錘在岩石上敲擊着,山風回蕩着空漠微茫的回聲。”
(2).引申為渺茫。 宋 秦觀 《次韻子瞻贈金山寶覺大師》:“珍重故人敦妙契,自憐身世兩微茫。”
微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模糊不清;隱約微弱
指事物因光線暗淡、距離遙遠或存在感稀薄而難以清晰辨認的狀态。
例:晨霧中的遠山輪廓微茫|星光微茫。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352頁。
渺茫;微弱而難以把握
形容抽象事物(如希望、印象)的微弱或不确定性。
例:微茫的希望|往事隻留下微茫的記憶。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21年,卷7第108頁。
在古詩文中,"微茫"常營造朦胧深遠的意境:
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486頁。
"微茫"強調存在感稀薄(如微茫的燈火),"隱約"側重輪廓模糊但可感知(如隱約的人影)。
"朦胧"多形容光線不足的視覺模糊(月色朦胧),"微茫"更傾向存在本身的微弱性。
來源:《現代漢語同義詞詞典》,語文出版社,2019年,第302頁。
來源: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1999年修訂版,冊二第771頁。
“微茫”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從讀音、含義及文學應用等方面綜合解析:
根據多數權威來源(如、),“微茫”的注音為wēi máng,但網頁提出存在誤讀争議,指出部分文獻中可能讀作wēi méng,不過此說法需結合具體語境或方言進一步考據。
迷漫而模糊
多用于描述自然景象的朦胧狀态,如:
隱約、不清晰
強調視覺或感知上的模糊感,如“星鬥漸微茫”(前蜀·韋莊)。
渺茫不清(抽象意義)
引申為事物難以捉摸或希望微小,如“音訊微茫”“自憐身世兩微茫”。
古人善用“微茫”營造空靈、含蓄的意境。例如:
“微”指細小、輕微,“茫”指模糊不清,組合後體現“細微而難以明晰”的狀态。需注意,現代使用中多取wēi máng 讀音,若需嚴謹考據,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進一步驗證。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用法,可查閱網頁、等來源。
百勝百折不摧保債悲喜劇迸落變化身冰排不中長命百歲劖刈仇詞雠寃春齋翠葆點冊東方雜志蛾兒放效煩懑股權公司厚厚懷娠晃晃毀撤穢誣腱炎結筆解暍竭忠阚吼懶驢愁靈鞭露門學綸扉落卷闾胥買驩厖然沒分豁鳴舞目瞪口僵旁通曲鬯偏奇前肢俏冤家清衆軟目标騷場市娼爽理死聲私照酸桶王友玩誤文憲烏金搨憲裁小卻瑕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