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鉏吾 ”。1.互相抵觸,格格不入。《六韬·軍用》:“蓋重車上闆,結枲鉏鋙。”《楚辭·九辯》:“圓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鉏鋙。” 洪興祖 補注:“﹝鉏鋙﹞不相當也。” 南朝 梁 劉孝标 《與宋玉山元思書》:“方鑿圓枘,鉏鋙難從。” 清 曹寅 《書院述事三十韻》:“經義與治事,枘鑿兩鉏鋙。” 章炳麟 《國故論衡·文學總略》:“《文選》録《易水》《大風》二歌,而獨汰去辯説,亦自相鉏吾矣。”
(2).栉齒狀物。《呂氏春秋·仲夏》“飭鐘磬柷敔” 漢 高誘 注:“敔,木虎,脊上有鉏鋙,以杖擽之以止樂。” 清 趙翼 《觀西洋樂器》詩:“連桐椌楬底,頻擽鉏鋙脊。”
“鉏铻”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農具名稱
指古代一種類似鋤頭的農具,用于翻土或除草。例如《說文解字》中提到“鉏”為“立薅所用”,即站立時使用的除草工具;“铻”則可能與其形制相關。
牙齒不齊或矛盾沖突
在古漢語中,“鉏铻”也通“龃龉”(jǔ yǔ),表示:
使用建議:現代語境中,“龃龉”更常用,而“鉏铻”多出現于古籍或特定文獻。若需引用,建議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鉏铻》是一個古代漢字,指的是耕地、犁田的農具。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分别是“鉏”和“铻”。這個詞的出現背景與農業社會息息相關,它代表了農民們辛勤勞動的重要工具。
《鉏铻》這個詞是由兩個部首組成:鉏(左部)和铻(右部)。鉏部的筆畫數為13筆,铻部的筆畫數為9筆。
《鉏铻》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時期,其形狀與現代的犁具非常相似。《鉏铻》一詞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的文獻中,是記錄農耕工具的專用字。
《鉏铻》的繁體字形為「鋤鉞」。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鉏铻」的字形稍有差異。例如,《說文解字》中對「鉏」的描述是:「鉏,長柄之器也。」而「铻」的神旁也會被寫為「金」。
1. 農民們在春天使用鉏铻犁地,為作物的生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 爺爺告訴我,鉏铻是他小時候幫助家人耕地的主要工具。
鉏铻沒有固定的組詞,但可以與其他詞彙一起組成諸如「鉏铻犁地」、「鉏铻畦田」等表達農耕工具使用場景的詞組。
鉏铻的近義詞有「犁」、「耒」等,它們都是指農民耕地用的農具。
鉏铻的反義詞不太常見,可以用「不耕」、「不務農」等表示與農耕工具和農田相關的概念相反的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