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arma] 惡報
猶惡報。 魯迅 《熱風·反對“含淚”的批評家》:“據他( 釋迦牟尼 )老先生的教訓,則做詩便犯了‘绮語戒’,無論道德或不道德,都不免受些孽報,可怕得很的!”
“孽報”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孽報”指因作惡而遭受的報應或懲罰,強調因果循環中的惡果。其中,“孽”指邪惡、罪過,“報”指報應,合起來即“惡行帶來的懲罰”。
核心概念
該詞源自佛教因果觀,認為人的行為(尤其是惡行)會引發相應的後果,即“種惡因得惡果”。例如魯迅在《熱風》中提到,違反戒律(如“绮語戒”)會招緻孽報。
文化背景
在傳統文化中,“孽報”常與“業報”關聯,但更側重道德層面的譴責,多用于描述因不忠、不孝、作惡等行為引發的災難或不幸。
用法示例
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文化引申,可參考查字典及滬江詞典的完整内容。
孽報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因為個人或者集體以前所犯下的罪惡行為所受到的報應或懲罰。
孽報的字是由“子”部首和“木”部首組成。
根據《康熙字典》,孽報的總筆畫數為13畫。
孽報源自佛教概念,佛教認為人在前世所作所為将會影響來世的報應。孽報一詞最早出現在佛經中。
在繁體字中,孽報依然使用相同的字形寫作。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孽報的字形與現代略有差異。具體形狀會因為時代和地域的不同而略有變化。
他曾經對别人犯下了那麼多罪惡的行為,不久之後就開始遭遇孽報。
孽報如影隨形,懂得無處可逃。
孽報可以和其他詞彙組合成許多有意義的詞語,例如孽業(指造成嚴重惡果的罪行)和孽根(指罪惡行為的根源)等。
類似的詞語有“因果報應”、“惡果”等。
孽報的反義詞可以是“福報”或者“善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