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鉏吾 ”。1.互相抵触,格格不入。《六韬·军用》:“盖重车上板,结枲鉏鋙。”《楚辞·九辩》:“圆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鉏鋙。” 洪兴祖 补注:“﹝鉏鋙﹞不相当也。” 南朝 梁 刘孝标 《与宋玉山元思书》:“方凿圆枘,鉏鋙难从。” 清 曹寅 《书院述事三十韵》:“经义与治事,枘凿两鉏鋙。” 章炳麟 《国故论衡·文学总略》:“《文选》録《易水》《大风》二歌,而独汰去辩説,亦自相鉏吾矣。”
(2).栉齿状物。《吕氏春秋·仲夏》“飭钟磬柷敔” 汉 高诱 注:“敔,木虎,脊上有鉏鋙,以杖擽之以止乐。” 清 赵翼 《观西洋乐器》诗:“连桐椌楬底,频擽鉏鋙脊。”
“鉏铻”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出现在典籍和词典中,指代事物不相合或抵触的状态。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意思,结合权威来源确保内容的专业性、权威性和可信度。
基本定义与来源
“鉏铻”本义指农具不锋利或不匹配,常比喻意见不合或矛盾冲突。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该词源自古代农具名称,“鉏”通“锄”,指锄头;“铻”指铻刀或类似工具,合起来形容工具钝化或无法协调使用。这一解释在《说文解字》中也有印证,强调其作为实物不协的初始含义。
本义与引申义
在具体用法中,“鉏铻”的本义侧重于农具的物理缺陷。例如,在《庄子·齐物论》中,庄子以“鉏铻”比喻事物间的不协调,如“鉏铻其心”,意指内心矛盾或冲突。引申义则扩展到人际关系或思想对立,如形容双方意见相左。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分析,这种引申源于古代社会对农具依赖的隐喻,将工具的不合用抽象化为精神或社会层面的抵触。
历史用法与示例
历史上,“鉏铻”多见于先秦文献。例如,《庄子》多次使用该词强调道家思想中的和谐与冲突主题。在《汉语大字典》中,收录了例句如“鉏铻难合”,说明其作为形容词或动词的用法,表达难以调状态。这种用法在唐宋诗词中渐少,但仍在词典中保留为古语词,体现了汉语词汇的演变。
(引用来源:《汉语大词典》、《说文解字》、《庄子·齐物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大字典》)
“鉏铻”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农具名称
指古代一种类似锄头的农具,用于翻土或除草。例如《说文解字》中提到“鉏”为“立薅所用”,即站立时使用的除草工具;“铻”则可能与其形制相关。
牙齿不齐或矛盾冲突
在古汉语中,“鉏铻”也通“龃龉”(jǔ yǔ),表示:
使用建议:现代语境中,“龃龉”更常用,而“鉏铻”多出现于古籍或特定文献。若需引用,建议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
徧省褊陿裱手鼈化不僧不俗惭悲车刀虫书鸟迹丑气掉头低调照片东门耳闭梵境風凉話拂心广宇轨迹国子寒虀横翥红堂堂圜舍江槛吉剧金糕荆州瘿寄田剧通科聚蓄椋鸟两岐年敛雾零余临祚立元墨梅图南学会女伴披文蒲苴遣愁樵女青桂日月交食辱国殄民辱知升斗小民甚休顺贞蒐乘损气塌实天幸头号秈稻鶱飞象局显排歇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