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鉏吾 ”。1.互相抵触,格格不入。《六韬·军用》:“盖重车上板,结枲鉏鋙。”《楚辞·九辩》:“圆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鉏鋙。” 洪兴祖 补注:“﹝鉏鋙﹞不相当也。” 南朝 梁 刘孝标 《与宋玉山元思书》:“方凿圆枘,鉏鋙难从。” 清 曹寅 《书院述事三十韵》:“经义与治事,枘凿两鉏鋙。” 章炳麟 《国故论衡·文学总略》:“《文选》録《易水》《大风》二歌,而独汰去辩説,亦自相鉏吾矣。”
(2).栉齿状物。《吕氏春秋·仲夏》“飭钟磬柷敔” 汉 高诱 注:“敔,木虎,脊上有鉏鋙,以杖擽之以止乐。” 清 赵翼 《观西洋乐器》诗:“连桐椌楬底,频擽鉏鋙脊。”
“鉏铻”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农具名称
指古代一种类似锄头的农具,用于翻土或除草。例如《说文解字》中提到“鉏”为“立薅所用”,即站立时使用的除草工具;“铻”则可能与其形制相关。
牙齿不齐或矛盾冲突
在古汉语中,“鉏铻”也通“龃龉”(jǔ yǔ),表示:
使用建议:现代语境中,“龃龉”更常用,而“鉏铻”多出现于古籍或特定文献。若需引用,建议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
《鉏铻》是一个古代汉字,指的是耕地、犁田的农具。它是由两个部首组成的,分别是“鉏”和“铻”。这个词的出现背景与农业社会息息相关,它代表了农民们辛勤劳动的重要工具。
《鉏铻》这个词是由两个部首组成:鉏(左部)和铻(右部)。鉏部的笔画数为13笔,铻部的笔画数为9笔。
《鉏铻》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时期,其形状与现代的犁具非常相似。《鉏铻》一词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是记录农耕工具的专用字。
《鉏铻》的繁体字形为「鋤鉞」。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鉏铻」的字形稍有差异。例如,《说文解字》中对「鉏」的描述是:「鉏,長柄之器也。」而「铻」的神旁也会被写为「金」。
1. 农民们在春天使用鉏铻犁地,为作物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 爷爷告诉我,鉏铻是他小时候帮助家人耕地的主要工具。
鉏铻没有固定的组词,但可以与其他词汇一起组成诸如「鉏铻犁地」、「鉏铻畦田」等表达农耕工具使用场景的词组。
鉏铻的近义词有「犁」、「耒」等,它们都是指农民耕地用的农具。
鉏铻的反义词不太常见,可以用「不耕」、「不务农」等表示与农耕工具和农田相关的概念相反的词汇。
【别人正在浏览】